記者馬曉芬
眼下,婺城大地上,無數人正在為“小康夢”而奔跑。他們把雙腳扎進泥土,把熱血融入發展的洪流,一步一個腳印走上了幸福路,讓落后村蝶變為富美村。
鄉村“美顏”提升村民“幸福感”
楊柳依依弄清風,湖水青青蕩碧波。昨天,記者走進乾西鄉湖頭村,只見集貿市場熙熙攘攘,沿路店鋪生意興隆,小街小巷干凈整潔,到處呈現出一幅安居樂業的小康圖景。
1 、遠去的“狗肉節”可親的文化節
傍晚時分,村中央的西湖畔逐漸熱鬧起來。跳廣場舞、打太極拳、乘涼散步的村民絡繹不絕。從市區慕名前來“夜跑”的市民也不在少數。
距此數百米之隔,村文化禮堂前的休閑廣場也是人頭攢動,練舞、跳操、下棋、打乒乓球的村民其樂融融。
“你瞧我們現在的生活多健康,白天文化禮堂看看‘古’,晚上休閑廣場跳跳舞,還能逛逛小西湖!”長廊里,村民陳濟芳與一位花白頭發的村民閑坐聊天,兩人一致感慨地表示,“這樣的變化,全托了文化節的福!”
這個村民們口中津津樂道的文化節,全稱是婺城區民俗文化藝術節,始于2012年,目前已經舉辦了七屆。此前,建村有600多年的湖頭村,一直有吃狗肉的習俗,每年“九月廿二”的湖頭“狗肉節”更是風靡一時。“‘狗肉節’熱鬧是熱鬧,但是當街殺狗,場面血腥;集市臟亂差,污水橫流。”陳濟芳回憶道。
七年來,每屆文化節上,精湛的民俗藝術表演、時尚的垃圾分類活動、精彩紛呈的鄰里節、獨具特色的非遺美食展,都成了村民們的文化大餐。文化節帶來的文化新風,吹遍村莊每個角落,讓村民們的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精神風貌更加積極向上。
2 、“刨出”的致富路幸福的新生活
在湖頭村農貿市場,各色時蔬應有盡有,買菜的村民人來人往。幾排整齊的自產自銷攤位上,新鮮的蔬菜瓜果色澤誘人,陳濟芳的老伴忙著幫顧客稱菜。她向記者介紹,“早上6點下到田里采摘,7點多就送到市場賣,每樣菜都新鮮,很受村民歡迎。”
時至晌午,老伴攤位上的蔬菜就所剩無幾了,陳濟芳幫忙收拾起來。趁此空閑時間,記者與他聊起種田賣菜的生活。他的眼里露出了自豪,“靠著從土里‘刨生活’,去年我與老伴在自家住宅原址就蓋起了三層小洋樓,建房、裝修、買家電,全都用的是自己的錢。”在陳濟芳的帶領下,記者走進他的家。沿著樓梯拾級而上,只見明亮的客廳、擁有壁柜的臥室、功能齊全的廚房以及嶄新的衛生間,裝修簡約而不失溫馨。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空調、電冰箱、熱水器等家電一應俱全。“除了臥室空調,客廳還有一臺立式空調。”陳濟芳樂呵呵地介紹,“在村里,我們這樣的裝修檔次只能算一般。”
在湖頭村,像陳濟芳一樣憑著一雙勤勞手致富的,比比皆是。
3 、清澈的母親河詩意的幸福水
西湖邊,婆娑綠柳倒映著盈盈碧水,濃濃樹蔭掩映著白墻黛瓦。陳濟芳沿著青石欄桿,邊走邊向記者介紹著西湖的變化。
“以前的西湖就像一個垃圾場,一股惡臭,村民都不敢走近。”陳濟芳回憶道,自從西湖開展整治后,湖水碧波蕩漾,湖岸兩側古樹蔭蔭,湖景美不勝收,西湖也成了村民的活動中心。
村支書陳敦余介紹,湖頭村是婺城區西部最大的村莊,一共有1150戶2885人,外來人口5000余人。位于村中央的西湖,屬長湖的支流,歷來是村里的飲用水源。80余畝的西湖水面,養育著歷代湖頭村人,上游喝水,中游洗菜洗衣,下游洗馬桶灌溉。改革開放以后,湖頭村有了自來水,可是西湖卻逐漸成了垃圾場、排污湖。
2014年,在老村支書陳加平帶領下,湖頭村開展了西湖整治工作。西湖的平均水位有2.5米,淤泥很厚,清淤作業難度非常大。一開始,施工人員只能半人工半機械施工,進度相當緩慢。幾經努力,清淤工作終于完成,5噸的大貨車,總共運了500車。隨后,生態駁坎、景觀綠化、機埠改造等工程陸續上馬,垃圾湖重現清麗的容顏。
如今,伴著一湖幸福水,村民們在這里休閑娛樂、重溫村史、感受民風,過上了自己的小康生活。
記者手記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在采訪過程中,記者多次被陳濟芳老人爽朗的笑聲、自豪的表情和十足的干勁所感染,從中真切地感受到老人生活的幸福。老人說,村里氛圍好、環境美、種種田都能過上好日子,這一切都源于黨的政策好。確實,為了帶領村民奔小康,婺城區、乾西鄉、湖頭村三級堅定信心、真抓實干,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以貫之抓發展、一錘接著一錘敲,交出了“五水共治”、精神文明建設等一張張優異答卷,提升了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湖頭村的案例證明,只要把群眾的所需所盼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持之以恒為民謀幸福,小康生活的美好陽光就會照進現實。
黨員實干托起群眾“小康夢”
烈日炎炎,知了聲聲。進入夏季以來,白龍橋鎮樓家村的建設場景,就與天氣一樣火熱。從南邊的潘村垅自然村,到北邊的綜合市場,基礎設施提升、文明城市創建、集體經濟發展不停歇,奏響一曲曲實干強音。
1 、“并村享受同村同等待遇”
午后,潘村垅自然村的一處涼亭里,幾位老人搖著蒲扇納涼。
“以前,我們看著樓家村老人領福利,只有羨慕的份。”
“自從并村后,我們享受樓家村同等待遇,日子過得真有滋味!”
與涼亭相隔不遠處,農村飲用水提標改造、天然氣管道進村入戶工程正在緊鑼密鼓推進當中。樓家村村支書錢樟平忙著與施工人員溝通施工方案,額頭上沁滿豆大的汗珠。
2019年初,婺城區開展行政村規模調整,潘村垅并入樓家村。當時的潘村垅基礎設施薄弱,建成的文化禮堂也因缺少裝修資金、無法投入使用,事情可謂千頭萬緒。深入調研后,錢樟平果斷迎難而上,帶領新村村兩委班子,擼起袖子加油干,把潘村垅一樁樁、一件件實事落到實處。
從那時起,村里與隔壁村的連村路燈安裝、文化禮堂裝修、居家養老中心推行都有了著落。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樓家村老人的待遇,潘村垅老人同享。60歲以上的老人享受到了每月30元的福利金,70歲以上是每月50元的福利金,每逢重陽節還有100元的慰問金。老人們的幸福感滿滿的。
“此次潘村垅飲用水改造,20%費用由樓家村集體出資;潘村垅天然氣入戶每戶補貼1500元,也是樓家村集體支持。”錢樟平說,同村就要同等待遇,并村更要并心。心齊了,氣順了,再加上實干,好日子自然來了。
2 、“樓家村,我的美麗鄉村”
各色草帽匯聚水塘邊,猶如一朵朵盛開的花。草帽下是一張張黝黑的臉龐,一雙雙靈巧的手將綠的、黑的、灰的垃圾桶細細地清洗,呈現出一幅繁忙的池邊浣洗景。
每天早上7點,隨著一聲“開工”的號令,樓家村各自然村的婦女們戴著草帽,從各自家中拿來鐵鍬、鐵鏟、掃把等工具齊齊向村民委員會集合。不用動員,主動領取任務后,大家就忙碌在樓家村角角落落。
“無論刮風下雨,還是烈日暴曬,只要村里有需要,在家的婦女都會主動‘請纓’,加入到文明城市創建的隊伍中。”樓家村婦女主任陳小鳳介紹,這些天,每天都有近30位婦女參加創建工作,極大濃厚了村里的創建氛圍。
黃群英是潘村垅自然村的村民,自從并村后,樓家村每一次開展創建工作,都有她的身影。她說,“婦女能頂‘半邊天’,為了共同的樓家村,我們都要盡份力。”
傍晚時分,紅霞映滿天,婦女們托著疲憊的身影回到各自的家,留下了干凈的街巷、整潔的路面、清澈的溝渠和一個里里外外清清爽爽的樓家村。
3 、“富了村民,強了村集體”
在村民代辦中心,61歲的村民王根友向村支書錢樟平咨詢外地租戶的注意事項。
“老房租給開貨車的一家人已近3年了,新房第二層分間出租給5個人,光每年租金就有2萬多元。”王根友說,這不,又有一位新租客要來,特地跑來問問出租注意事項。
樓家村位于臨江工業區附近,周邊外來人口眾多。依托人口紅利,幾乎家家都有出租房,全村村民每年租金收入達1000萬元。
外來人口為何青睞樓家村,王根友說,“我們村除了區位優勢外,還有一個綜合市場,吃的用的都有,生活方便。”
王根友口中的綜合市場,源于村兩委班子的一次摸索。2008年,村集體收入只有幾千元的樓家村開始思考如何脫貧,村兩委不約而同地瞄上了一塊3畝荒地。“考慮到產業植入要貼合農村實際,村里投入30多萬元,在這里建造綜合市場,并以每個攤位幾千元的租金,吸引散落的攤販聚集。”錢樟平回憶。
當年底,綜合市場一投入使用就火得不行,攤位租金也跟著水漲船高。“第一年就增收10多萬元,第二年就‘回了本’。”錢樟平說,綜合市場運營以來,租金年年上漲,到了去年這3畝地已為村集體經濟增收190多萬元。
有了綜合市場帶來的紅利,樓家村又找準時機,多措并舉發展集體經濟。如今樓家村集體經濟一年就有230多萬元的固定收入,不僅鼓足了村民的腰包,也壯大了村集體經濟,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動力。
記者手記
奮斗目標的實現,是靠干出來的。從樓家村黨員干部身上,我們看到了實干精神在閃光。采訪中,記者多次聽到村民親切地稱錢樟平為“辛苦書記”,村民們說,是這位“辛苦書記”帶領著村兩委干部,任勞任怨、勤勤懇懇為群眾辦實事,才換來了村民的幸福生活。樓家村奔小康的例子再一次說明,只要我們真抓實干,就一定能夠實現各方面的工作突破,讓群眾圓“小康夢”。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