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苑文 、徐樂攝
美食是小城街巷最動人心魄的味道,中秋近了,舌尖開始思念月餅。金華是一座活躍在舌尖上的城市。傳統婺菜有四四十六席,傳世糕點就有140多種。可是近年來,一款婺式月餅風靡了金華的大街小巷,成為金華糕點界的后起之秀。日前,記者走訪了遍布小城的糕點鋪子,探訪“婺月”流行背后的故事。
融融婺月鬧中秋
早上七點半,記者來到金華糕點非遺傳承基地糖古糕點坊,一隊糕點師傅穿著清一色的工作服,忙著將一盒盒糕點裝上車,一輛大卡車正在準備送貨。
“糖古糕點”負責人徐家興是個“糕二代”,上大學時便開始探索金華傳統糕點的線上營銷,一度成為金華市民朋友圈里的“糕點小王子”。他告訴記者,這筆定單共800份,選用了今年新出的高端禮盒,是金華市區一家單位定制的員工中秋節禮。早在半個多月前,小店的婺式月餅就進入了熱銷狀態。30多個師傅每天從凌晨3點忙活到晚上10點,日產月餅1萬多個,依然供不應求。除卻大客戶送貨上門,散客基本靠線上預定,上門提貨。
走進糕點坊,徐家興的母親曹春蕊正在前店后場之間來回張羅。跟著丈夫徐愛國做了大半輩子的金華糕點,在她看來,沿用傳統工藝,堅持手工制作,是小店婺式月餅熱銷的最大秘訣,也是這個非遺傳承基地的靈魂所在。
不同品種的大米按照一定的配比調和,蒸熟后攤曬至干燥,而后磨成米粉,反復篩至細膩;現剝的五仁,均勻拌料,手工切割,攤皮包餡,酥軟緊實的口感全在握拳一捏那一瞬的力道上。
如是從皮到餡延續婺式糕點制作工藝,在中國月餅圈可謂獨樹一幟,奪人眼球,更征服了味蕾。近年來,這款美味的婺式月餅儼然嵌進了金華人的中秋。和糖古糕點一樣,勝利蛋糕、徐根榮糕點等金華糕點坊紛紛緊跟“婺月”熱,分到了中秋節慶經濟的市場紅利。
千年文明作東風
熱鬧的金華糕點圈,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婺式月餅的制作工藝最早可追溯至宋代,而婺式月餅的真正問世不過最近短短十年。
宋時金華浦江一帶有廚娘吳氏,工于灶上事,并著有《吳氏中饋錄》,記載了當時當地許多名菜名點的制作工藝。其中就提到了金華永康一帶,有畫餅過中秋的習俗。族中蒸一只大米餅,用于祭祀,祭祀后,族人分食,祈愿吉祥。一千年以后,金華人將大餅做小,又加入了豐富的餡料,這才有了如今的婺式月餅。
短短十載,一只月餅穿越千年,從史書中復活。那么,這只古老又年輕的月餅是如何風靡全城的呢?帶著這個疑問,記者找到了婺式傳統糕點制作技藝非遺傳承人樓洪亮。今年中秋,這只婺式月餅為樓師傅創造了2000萬元的銷售額。
在樓洪亮看來,婺式月餅的走紅并非一次偶然,“因為它傳承了婺式糕點的精髓”。金華糕點素有糖、油、粉“老三樣”,在時下看來是“三高”殺手,在當時卻是和乎時宜的健康佳品。古法今用,傳承的是工藝,更是匠心精神和健康理念,“給心愛的人做一份吃食”,呈現的自然是符合大眾需求和饋贈心意的產品。
婺式月餅問世后,吸引越來越多的散客進店購買,更以其獨特的外觀和脫胎于禮俗的千年傳說,吸引了從地方到中央各級媒體的關注。當時,錢江晚報微博還做了持續跟蹤。在這個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年代,婺式月餅就這樣為大家所知曉。
2015年,恰是微商市場虹口期,“樓師傅”在微信平臺發起尋找忠實粉活動,很快提升了“樓師傅”品牌的知名度,并為后續發展區域代理奠定了人才及渠道基礎。
微商的熱度淡去,與京東商城、淘寶天貓的合作逐步占據中堅位置,“樓師傅”一邊堅持傳統工藝,一邊對接平臺標準,循序拓寬了市場。
“健康品質和文化傳承是未來食品行業發展的方向。”樓洪亮說。于是,他在自己的婺式糕點的包裝上融入了不少婺文化的元素。不少糕點坊也如“樓師傅”一般,進行著文化禮“婺”的設計探索,如“董富裕成號”將婺式月餅做出了金華火腿、金華佛手、暗八仙等豐富有趣的花色,借力文化東風,贏得了市場的青睞。
乘風破浪會有時
婺式月餅傳承了源遠流長的婺文化,也扣開了市場的大門。那么,它能否和云南鮮花餅、廣東早茶一樣,實現量產,作為地方特色美食,走向全國呢?記者找到了金華本土糕點品牌“山山家”產品研發部經理、面點高級技師鄧榮基。
鄧榮基介紹,目前婺式月餅已實現一定規模的機械化量產,生產線每分鐘下線60到80枚。
在他看來,限制婺式月餅走向全國市場的主要因素還在于它的口感保鮮。自誕生之初,婺式月餅就是一款無添加的健康食品,保鮮期基本在一周以內。在嚴格控制操作環境及工藝標準化的情況下,婺式月餅的保鮮期可達到15天。
婺式月餅走四方,迎面遭遇保鮮難,那么業內能否攻克這個難題呢?記者采訪了金華糕點協會會長王平。王平認為,解決婺式月餅的保鮮問題,應當在堅持無添加的基礎上,充分利用發達的現代物流,轉坐商生產為來單定制,縮短從生產線到消費者手上的時間。關于行業發展,王平提出,金華糕點行業應當繼續抱團合力,深耕婺文化,做優婺式月餅,基于文化共識,創造產品的百花齊放,不斷充實其文化內涵及表現形態,共同積累婺式月餅區域品牌力。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