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導師羅永麟及師母參觀世博會
第十二屆山花獎頒獎現場,馮驥才頒獎,右二為鄭土有
2001年曹宅民間文學調查合影,前排左一瀨田充子、左二橋谷英子、左三千野明日香,后排左一鄭土有、左五黃子奇、右一張根芳
金華日報記者章果果
前幾日,鄭土有回了一趟家鄉。因為山村小學并校,他的母校塔石鄉壁下小學已經閑置多年,他尋思著是否可以把校舍重新加以利用,比如,做一個村史和民俗展示館。如今,即便在山村,傳統的生產方式以及婚喪嫁娶等習俗也已漸漸遠去。如何以實物和資料的形式,留住這些記憶?這正是他作為一個民俗學家所思考的。
此次回鄉,他還有一項任務:應湯溪新鄉賢會之邀,為湯溪民俗文化的整理和調查工作進行指導。
鄭土有是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民俗學會副會長,深潛民間文學和民俗領域30多年。最近,他正在進行《上海市志》之《民俗志》的最后修改完善,已經花了5年多時間,預計今年能完成。
兩次獲中國民間文藝最高獎“山花獎”
鄭土有老家在塔石鄉壁下村,村里有條無名小溪,為越溪上游,夏天夜晚,小伙伴們就到外面瘋玩,或者坐在溪邊聽老人講故事。故事講了一代又一代,如小溪水流淌。
1980年,他告別小山村,考入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大學期間,他對一門叫“民間文學”的課產生了興趣。這門課讓他想起童年時的山村夏夜,那些如溪水般流淌的故事。他將熱情投入到民間文學之中,和同學們一起組建興趣小組,去上海郊區采風、田野調查。大學畢業那年,他考上了華東師大中文系文藝學研究生,是全班唯一一位考上研究生的學生,師從民間文學理論家羅永麟先生。畢業后,鄭土有到上海市文聯民間文藝家協會工作,成為當時在全國有極大影響的民間文學理論刊物《民間文藝季刊》的編輯。
讀研期間,鄭土有開始研究民間信仰。早在上世紀80年代末,他就在金華、蘭溪做過黃大仙調查。湯溪城隍廟也被他寫進了《中國城隍信仰》一書中。“我在湯溪中學讀書時,常去湯溪城隍廟玩,那時城隍廟用作糧庫,所以保存得特別完整。”之后,又做了關公信仰、吳越地區稻作神信仰研究等。獲得文藝學博士學位后,2004年就職于復旦大學中文系。
鄭土有熱衷于民間文化的搜集研究,花費了大量時間進行田野調查。他深入吳語地區鄉間山野,尋訪年逾古稀的鄉村歌手,搜集瀕臨失傳的吳語山歌,2005年出版《吳語敘事山歌演唱傳統研究》。該書被認為填補了吳語敘事山歌研究的空白,2007年獲中國民間文藝最高獎“山花獎”。此后,他開始研究中國農民畫,利用暑期時間帶著學生到全國各地考察,5年時間,考察了12省16地。調查點基本覆蓋了全國著名的農民畫畫鄉,采訪了150多位農民畫家,記錄了大量彌足珍貴的一手資料,有些畫家在他們采訪后不久就去世了。在大量深入的田野調查基礎上,匯集成200余萬字的《中國農民畫考察》(與奚吉平合著)。2015年,鄭土有憑借《中國農民畫考察》再度摘得“山花”獎。
正如同山間野花一般,民俗學在上世紀八九十年并不是一門熱鬧的學科,甚至有些邊緣。但是,30多年來,鄭土有一直耕耘著這片深厚的土地,結出累累碩果。在他看來,雖然民俗研究不怎么熱門,然而,民俗卻與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它影響著我們,也造就著我們。優秀的民俗文化遺產,更是給今人留下了寶貴的財富。
金華的民間故事,再次飄洋過海
6月22日,《金華日報》刊發《尋訪曹松葉》一文,還原了上世紀30年代的民間文學和民俗學研究者曹松葉被歷史煙塵淹沒,又在本世紀初被重新發掘的往事。而曹松葉的重新被發現,正是因為鄭土有的一個電話。
“謹以此書獻給我的朋友——曹松葉,他向我提供了他所有的資料,因此本書才得以與讀者見面。”2000年,鄭土有看到西方學者艾伯華著作《中國民間故事類型》扉頁上的這句話,隱約意識到,曹松葉可能是金華人,因為他看過曹松葉有關金華地區樹神研究的文章,于是就跟金華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史克先生聯系查詢。
2001年,日本學者橋谷英子等也因為《中國民間故事類型》扉頁上的那句話關注到曹松葉,她們聯系了鄭土有,想到曹松葉的故鄉進行印證,看看還有哪些故事在流傳。
在時任金東區委宣傳部部長胡則鳴、文化局傅惠斌等的大力支持下,2001年和2002年,鄭土有兩次陪同橋谷英子、瀨田充子、千野明日香三位學者到曹宅采集民間故事。“她們每次來5天,記得當時找了5、6個講故事的好手。他們特別能講故事,講了10天故事幾乎沒重復。其中有一個82歲的老人,他沒有讀過什么書,但是他講的故事里,詩文特別多。”離開曹松葉采集民間故事的時間已經過去了六七十年,但故事依然在民間流傳。
鄭土有說,瀨田充子她們還特地到德國尋訪過曹松葉贈送給艾伯華的手稿,結果,遺憾地發現,收藏在柏林博物館的手稿,在二戰中被燒毀了。雖然手稿已毀于兵燹,但幸運的是,艾伯華選取了其中的部分優秀作品,以英文版的《浙東民間故事》出版。因為曹松葉的采集,金華的民間故事早在上世紀30年代就傳播到了海外。日本三位學者后來把在曹宅采集到的故事集結成冊,金華的民間故事,再次飄洋過海。
此后,曾參加調查的金華民間文藝愛好者黃子奇傾力尋訪,還原了曹松葉的一生,并收集其作品,輯成《曹松葉民間文學民俗研究作品集》。
如果不進行搶救性整理,很多東西說沒就沒了
如今,離橋谷英子等人的采集又已過去了將近20年,講故事的人也在漸漸老去。現在的孩子,已不可能如童年的鄭土有一樣,擁有在夏夜星空下聽故事的時光。
“這個社會變化太快,如果不進行搶救性地整理,很多東西說沒就沒了。”鄭土有說,地方民俗工作者的當務之急,是收集、記錄和整理,“當然,記錄和整理要有原則。首先要有科學性,不要胡編亂造,不要片言只語編成一大套。還要深入,不要走馬觀花、浮光掠影。方法要講究立體性,最好有文字、圖片、影像等。”
2016年以來,鄭土有應湯溪新鄉賢會之邀,為湯溪民俗文化的挖掘、整理工作進行指導,如今湯溪手藝人口述史、湯溪山歌、湯溪民俗的整理工作,都已取得階段性成果。
另外,他也在做一些民俗文化的兒童普及工作,他認為,讓孩子們從小就對民俗文化產生價值認同,這非常重要。10多年前,他為浙江文藝出版社語文新課標必讀叢書選編了《中外民間故事》一書,目標讀者為小學生。最近,這本書將再版,分為《中國民間故事》和《歐洲民間故事》兩冊。他還出過一本《篤篤篤賣糖粥》,收集了上海石庫門弄堂里流傳的童謠。此外,還給“為了孩子”叢書寫了城隍老爺、土地爺爺的故事。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