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苑、黃詩媛、豐懿超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秦時明月漢時關,千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一輪明月,讓從古至今的中國人自孩提時代讀到了人生遲暮,從一個團圓夢讀到了一顆家國心。今年的中秋佳節,恰逢國慶之日,這份偶然的巧合在中國人心中有了特殊的意義。
在這個舉國同慶的團圓日,兩個相愛的人結下終生之約,余生共賞團圓月;父母接新生兒寶寶出院,從此給她一個溫暖的家;華僑匆匆趕回故里,將五星紅旗冉冉升起……在位于浙江之心的千年婺城,一個個動人的身影,一幕幕感人的畫面,一顆顆拳拳赤子心,共同書寫著一幅“明月照中華”的宏偉畫卷。
團圓,我的愛
余生,相守到白頭
這個國慶&中秋,是90后小伙兒黃文豪和95后姑娘求慜玥喜結連理的日子。他們一個是人民警察,一個是主持人。曾經,兩個年輕的生命向往在各自眷戀的城市振翅高飛;而今,只愿得一人心,白首不分離,往后余生,團團圓圓。
選在這一天作為婚期,求慜玥專門作了一番考量。她本是個新派的人,兩家長輩也并不拘于小節,但求慜玥心里藏著一份對中華千年禮俗的敬畏,虔誠期盼這段姻緣圓圓滿滿。這一年有幾個好日子,其中一個就在陽歷國慶,陰歷中秋,她相信這是一份幸運,錯過不得。
受疫情的影響,身在四川、廣東以及國外的親友不能到現場參加婚禮,求慜玥深感遺憾。這場幸運到完美、遺憾得有些無奈的婚禮,讓兩位新人不覺在心中暗暗祈禱,在未來的每一個中秋節,家家團圓,山河無恙。
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曾經年少追夢的她,開始愛上平凡歲月里的恬淡與燦爛。她喜歡他親自給狗媽媽接生,把一窩小狗養得白白胖胖、健健康康的,再給它們找個好人家;她喜歡他縱然工作繁忙,日日加班,哪怕再晚,也要到她家樓下,和她聊會兒天才回家;她喜歡他理解她初入職場的焦慮和不適應,默默一個人承擔了婚房裝修的活兒,讓不舍女兒出嫁的媽媽也安心把她交給他……
未來的日子里,他們希望兩家人能在一起,像小時候一樣,團團圓圓、熱熱鬧鬧的。求慜玥說,為了守護這份團圓,她會更加勇敢地面對生活和工作中的困難,做一個好妻子,當一個好媽媽,呵護他們的小家,陪伴他們的孩子健康地長大。她要對著這一輪特別的月亮,許下她的愿望,園她的夢。
團圓,我的家
孩子,爸媽接你回家
這個國慶&中秋,是爸爸雷子南和媽媽許譽萍帶女兒雷慕栩回龍游老家過的第一個團圓節。幾天前,失血1000毫升,這位偉大的戰“疫”媽媽,帶著女兒一起闖過了胎盤前置帶來的風險。媽媽出院,孩子進了保溫箱,這場生離讓這位在疫情面前勇敢無畏的媽媽嚎啕大哭,淚流不止。經過幾日的治療,孩子終于可以出院了。這又是一場是一場勝利,“孩子,媽媽帶你回家!”
疫情緊急,身為金華中醫總院ICU病房護士的許譽萍已身懷六甲。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她日日挺著大肚子,忙碌在醫護一線。越來越重的身子不是她的負擔,而是她力量的源泉——她要做個勇敢的媽媽,成為孩子的榜樣。
勇敢的媽媽帶著勇敢的寶寶,闖出了中國疫情的緊急時刻,卻迎面遇見了屬于她們的第一場合作阻擊戰。37周零一天,是母痛日,也是寶寶的新生時。看到寶寶健康出世,許譽萍喜極而泣。
這場團圓,雷子南和許譽萍盼了整整四天,卻好似半生那么長。許譽萍出院時,小慕栩剛好達到黃疸高峰值,必須住院治療。無奈,骨肉分離。淚水和思念浸潤了許媽媽出院在家的日子,雷爸爸一邊忙著工作,一邊每日四次往返家中和醫院,給小慕栩送母乳。探視本上寫滿了他的名字。醫院有現成的嬰兒奶粉,但爸爸媽媽希望女兒能早日康復出院,闔家團圓。
第一次帶妻女回老家過中秋,雷爸爸既激動又喜悅,一一記下醫生的叮囑,從管床護士懷里抱過“久別重逢”的女兒,目光不肯移開半寸。從此,他要給她一個家,一個不需要多大的地方,卻充滿愛和溫暖的家。
團圓,我的國
五星紅旗,我為你驕傲
這個國慶&中秋,是徐祖茂和新中國一起過的第71個生日。他回到故鄉婺城區雅畈鎮石楠塘村,將五星紅旗冉冉升起。一場疫情防控阻擊戰,一場脫貧攻堅戰,讓他由衷地為中國點贊,為五星紅旗驕傲!
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舉國歡呼,街道沸騰。作為一個新的中國嬰兒,徐祖茂出生在異鄉的印尼。這種錯過的命運早在20年前就已經注定了。1928年,剛從上海一所學校畢業的父親徐琪自愿申請上虞一所中學的教師職位,因為他不愿服從學校的安排。當準備就職時,當時的國家政府對學校的所有教師發出了逮捕令,包括新教師。情況緊急時,父親遠渡印度尼西亞,在那里開始了30年教書生涯。
在印尼的日子里,徐祖茂從小就聽說他的父母和印尼華人自稱“唐朝”,他的家鄉是“唐山”。但是“唐山”在哪里呢?他不知道,但只知道即使情況非常危險,他的父母仍然堅持每五年去一次“唐山”。唐山有徐家的祖墳,他的父母要在清明節去“看山”。
隨著形勢的變化,印尼的唐人只有一個立場,那就是愛國主義。抗日戰爭期間,婆羅洲幾乎沒有電。中國人只通過巴達維亞(即雅加達)《新報》和《天聲日報》知道中國的消息。
徐祖茂出生的那一年,新中國的慶典在北京的廣場舉行。遠在印度尼西亞,徐琪打開收音機,一家人圍坐在一起,根據收音機里顯示的尺寸,剪下并縫上一面五星紅旗。同一天,父親帶領山口洋南華中學的3000多名學生舉著“用強大的力量贊美我的中國”的旗幟走上街頭。五星紅旗在冉冉南陽升起。
此后,十多年來,在東南亞,每年的十月一日都是一個特殊的日子。早上,父親會穿上西裝,母親會穿上旗袍一起去參加中國聚會。中午,許多中國朋友將參觀他們的家。他們一起慶祝一個盛大而莊嚴的節日。
“你知道嗎?抬頭挺胸將五星紅旗升起來,是一件多么讓人感到驕傲而偉大的事,多少年前,多少中國人冒著生命危險,也要在異國他鄉,把自己的國旗升起來。”徐祖茂說。這個庚子鼠年是特殊的一年,中國經歷了磨難,卻讓中國人更加牢固地團結在了一起,眾志成城,無往不勝。
國慶遇上中秋,是個難得的日子,然而,受疫情影響,徐祖茂不能似往年一般,召集華人聚會,共慶國慶。但是,他還是回來了,帶上長子徐礪鋒一起。千里迢迢回故鄉,他只為了在故鄉的上空將父親交接給他的五星紅旗冉冉升起,將一顆中國心傳承下去。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