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苑
一朵金茶花,千年幸福城。自布局“雙城”戰略以來,婺城區以提升婺城百姓幸福感為目標,圍繞“美好生活幸福城”,全面展開“花滿婺城·幸福城”、“人文婺城·幸福城”、“平安婺城·幸福城”、“健康婺城·幸福城”、“婺城水·幸福城”、“優學婺城·幸福城”六大幸福城建設,讓幸福之花有如姹紫嫣紅開遍婺城大地。今年暑假,共青團婺城區委、婺城區教育局、婺城區少工委聯合轄區內各小學開展“紅領巾走家鄉”暑期系列活動,以豐富多彩的活動形式,引導少先隊員們走讀家鄉,走讀幸福,通過暑期課外實踐,培養孩子們了解家鄉、熱愛家鄉的故土情懷。據了解,“紅領巾走家鄉”系列活動共舉辦360場,5200多名少先隊員參加。
“花滿婺城·幸福城”
茶花村里談致富
說起下張家村,很多人都知道這是金華有名的“茶花村”,一年一度的“茶花節”就在這里舉辦。村子里到處都是茶花苗圃、花園洋房,有茶花主題文創園,還有被稱作“茶花基因庫”的國際山茶花物種園。早在7年前,靠著種植茶花,全村900多人的存款加起來就超過了一億元。全村只有1050畝耕地,卻帶動了周邊幾十萬畝土地上的茶花經濟。茶花苗木業成了婺城區“休閑旅游之花”產業布局的重要載體。可是,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上世紀70年代,下張家村還是個貧困村,村集體負債3萬元。30多年里,下張家村趕上了改革開放,又遇上了鄉村振興,貧困村成了“億元村”。
日前,金華市新世紀學校“紅領巾走家鄉”小隊尋訪了這個有名的“茶花村”以及附近的聯民村,通過自己的參觀學習、采訪了解等方式,問道茶花以及茶花經濟振興之路。
隊員們首站走進了國際山茶花物種園。這是致力于山茶花原生物種的收集、保存和繁育的公園式專類園,也是浙江省首批觀光園、國家級山茶花種質資源庫和“世界杰出茶花公園”。目前,此園已經收集山茶物種數百個,涉及山茶屬的4個亞種和17個組別,物種數量約占已定名稱物種總數的80%,宛如一本活的山茶屬植物大辭典。
隊員們一來到這里就被豐富多樣的山茶物種所吸引,邁開腳步開始搜尋。眼下,雖已沒有了爭奇斗艷的茶花吸引眼球,隊員們的目光聚焦在不同屬的葉子和莖的觀察上。他們發現不同種茶花的葉子大小相差很大,大的如手掌,小的如雀舌;葉緣處都有鋸齒,不過鋸齒有深有淺,越小的葉子,鋸齒越不明顯……茶花的莖干是光滑的,往往呈現深綠色或墨綠色……
“山茶絕品倚竹馬,花塢獨步下張家。”隨后,隊員們前往下張家村文化禮堂,途中與“茶花書記”錢瑞華爺爺不期而遇。隊員們趕緊抓住機會對錢爺爺進行采訪。通過采訪,隊員們了解到下張家村從96年開始大力發展茶花產業,24年來,隨著茶花經濟的蓬勃發展,村民們的生活越過越紅火,村莊建設也是越來越好,成了全國聞名的“中國茶花之鄉”。國際第一屆和第十六屆茶花大會就在這里成功舉辦。
緊接著,隊員們參觀了下張家村文化禮堂,系統了解了下張家村的茶花致富路。從村集體負債3萬元的貧困村到全村存款總額超過一億元的致富村,婺城區竹馬鄉下張家村黨員帶頭,踏著時代大浪,探索出了一條茶花產業富民路。30多年間,茶花經濟發展模式越來越先進,村容村貌越來越美,村民們紛紛從低矮的小平房搬進了花園小洋樓。下張家村的這朵山茶花走出婺城,走向國際,成為金華的“金名片”。眼下,這朵金茶花沐浴在了新時代的東風里。
在聯民村的茶花大戶蔣爺爺家,隊員們聽了一段激動人心的故事。經過幾代人的辛勤努力,蔣爺爺家里的茶園從最開始一小塊地到如今幾十畝茶園。他家的茶花品種也越來越豐富,關鍵的一點是蔣爺爺有高超的嫁接水平,就連蔣奶奶也成了嫁接能手。如今他的兒女們也子承父業,做起來茶花苗木生意。
“婺城水·幸福城”
白沙溪畔問治水
溪水涓涓,白沙淵淵。自古以來,白沙溪就是婺城人的“母親河”,澆灌萬畝良田,惠及世代百姓,由此衍生出扎根農耕文明的“白沙文化”體系。白沙溪舊名“白龍溪”,主流長68.3千米,由沙畈溪口門陳入境,接納銀坑溪、大鋪水、左別源等支流,入沙畈水庫,經金蘭水庫后,流經瑯琊鎮、白龍橋古方村、新昌橋村,在白龍橋鎮臨江入江口匯入婺江。
日前,婺城小學白沙校區的隊員們尋訪白沙溪,以科學的方法、人文的視角深度走讀“母親河”。隊員們首先以領取任務卡的形式了解了白沙溪三十六堰,走進了治水先賢“白沙老爺”。
古人贊白沙:“白沙連翠竹,春色漾清波。樂歲饒風雨,春田足禾稻……”當地有傳言,白龍溪中有小白龍,甚為頑劣,晴則旱,雨則澇,令萬頃良田顆粒無收,民不聊生;如今這里得以安泰祥和,得益于一位神明的護佑,當地百姓稱之為“白沙老爺”。
史載:“盧文臺,字高明,幽州范陽(今河北定興縣)人,漢成帝末,為步兵尉,后授驃騎將軍。王莽篡漢,盧謝病,免歸順;建武三年(公元27年)率部36人從宜陽退隱到輔倉停久(今婺城區沙畈鄉停久村),墾田盧畈,首筑白沙溪堰,引水灌田,其后數百年,經百姓共力,筑起三十六堰,沿岸百二十余村受益。鄉民懷其惠,立廟以祭,尊為‘白沙老爺’。”
隊員們還以PH值和TDS值的檢測為代表,給白沙水做了一個“小體檢”。PH描述的是水溶液的酸堿性強弱程度,純凈水的PH值為7,水中由于溶解了一些物質會導致PH值改變;TDS指的是溶解性固體總量,它表明1升水中溶有多少毫克溶解性固體,TDS值越高,表示水中含有的雜質越多。一般煮沸過的水TDS值為20-40,礦泉水的TDS值為40-50,這兩個值能基本反映出自然水域水質的優劣。為了保證數據更精確,隊員們在千年渠上游隨機取了8個水樣,每份水樣均檢測三次,最后取平均值。
“優學婺城·幸福城”
新校園里道美育
圍繞“優學婺城”,婺城區在不斷推動軟件提升的同時,進一步加大教育硬件投入,加速工程建設進度,加快環境提檔。今年上半年,婺城區累計投入資金1.48億元,五中成美校區、豐亭東路幼兒園等7個政府性投資項目有序推進,(金華五中成美校區3號樓結頂,其他主體施工;豐亭東路幼兒園主體結頂;莘畈素質教育研學基地進行室外附屬施工;環城二小東擴、青春中學擴建工程施工招投標;安地鎮中小學擴建、婺城小學白沙校區擴建均處于施工圖設計階段);實施暑期維修工程,校園基礎設施全面提檔升級。啟動空調進教室項目,多渠道籌措資金,教室安裝空調200間。實施“明眸摘鏡”護眼工程,已完成300間教室視覺環境優化改造。全域推進“廁所革命”,深入挖掘提煉校園文化,全面優化校園環境,校園內“一步一景皆是畫”,實現“花滿校園”。“文明校園”創建成效顯著,全區學校100%獲評區級以上文明校園;市創建辦、市教育局5月份對市區二環內學校考評中,前10名婺城占了8席,6月份對市區二環外學校考評中,前10名婺城占了8席,88.9%二環外學校達示范標準。近期,婺城區教育局鄉鎮文明示范學校項目獲評“駿馬獎”。
日前,金華市站前小學的隊員們實地走訪了東市街小學、環城二小、青春小學、金師附小鳳山校區、乾西鄉中心小學、婺城小學白沙溪校區、還有正在建設中的五中成美校區等學校,感受婺城教育環境的新變化、“優學婺城”建設的新成果。一路走著,隊員們發現無論從學校正門的布置到校園內部的布景,還是從圖畫文字的斟酌到材料顏色的選擇,校園內每一處景觀的由來都有講究,融合著文化和育人精髓。
隊員們首站走進金師附小鳳山校區。這是百年名校金師附小的新校區,校園建設樸素典雅,舒適宜學。值班老師仇舒穎老師帶隊員們走進校史館,附小曾經的輝煌歷史令人贊嘆,校園內由不同學科內容組成的文化長廊也頗有特色。
緊接著,隊員們來到了坐落在美麗長湖邊的乾西鄉中心小學。剛進校門,隊員們就看見一面別致的石墻,上面寫“長湖鼓韻”幾個大字。再往里走,擺著排排大鼓的連廊將學校“鼓文化”娓娓道來。這邊一張古樸的書桌引起了隊員們的興趣,上面擺著紙墨筆硯,后面還有一副對聯“水潤學子,鼓舞人生”。
走訪過程中,隊員們還了解到原來現在嶄新的東市街小學是歷史上城東區域多所小學歷經合并、搬遷而來,其中就有同行一位隊員爸爸當初讀書的學校呢!近年來東市街小學開展的婺劇藝術課程非常有特色,看到同學們涂上油彩登臺亮相的照片。
最后,隊員們回到自己的學校站前小學——這所被評為“浙江省最美校園”和“浙江省生態文化基地”的小學,一切都是那么的親切,每一處景觀都有故事在其中:芳草園中育生態、思源井邊說感恩,站前糧倉寄予著付出與收獲、紅領巾郵局溝通著人與人之間的情感……
一盆盆菖蒲組鋪成清風廊,它們都由隊員們的老師和同學一同發現并種植,激勵著大家做個清廉之人。清廉、文明、平安、生態、多彩的五福校園,身在其中幸福滿滿!
走了這么多校園,發現校園處處皆風景,婺城校園比肩美;地面墻壁會說話,文化特色各千秋。隊員們不約而同在校園各處合影留念,帶著優學婺城的美好信念駐足婺城大地。為了同學們擁有更好的學習環境,每所學校根據實際情況,都別有用心地從校園環境的打造上精益求精。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