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家園》
《一道長虹掛天際》
《“田趣”》組圖
《烏云石拱橋》
《廊橋新夢》組圖
記者馬曉芬
7月底,烈日如火,隨著一聲“老鐵,出發”的招呼,一位6旬老人穿著滿是口袋的工裝、斜背起相機,跟隨一支隊伍朝金華市婺城區西南山區出發。這一次,他要拍隱藏在深山中的美麗鄉村。
老鐵叫樓正余,是金華市婺城區瑯琊鎮瑯琊滕村人,今年66歲。他的父親素以打鐵為生,由此村民們都叫他鐵錘。年歲漸長,老鐵的稱呼自然就叫開了。三年前,緣于一次偶然的機緣,他拿起了相機,玩起了村民眼中的“時興事”,開始用鏡頭見證農民的“小康夢”。
1、田間地頭走出攝影師
扛起鋤頭種糧,放下鋤頭攝影。老鐵是地地道道的農民,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一年到頭忙于田間地頭。然而,心里總有個“攝影夢”,讓他直惦記著。
40年前,家里窮,為了脫單,老鐵咬牙省下近兩個月的收入,買來了一臺二手相機。又恰逢分田到戶政策實施,為了在耕田時用上拖拉機,他不得不把相機賣了買了柴油。
再次買相機,緣于農村的巨大變化。近年來,瑯琊鎮著力打造“水墨瑯琊”生態小鎮,白沙溪兩岸風景如畫,水鄉古鎮煥發新生。看著美景,老鐵按捺不住內心的想法,于2017年買了一臺佳能800D。
一個只有小學五年級基礎的農民,怎樣才能學好攝影?面對著數碼相機,完全是“小白”的老鐵,堅信只要比別人多下功夫,一定能拍出好照片。于是,一有空閑他就拿著相機走動,看到值得拍的就按快門。
2018年9月,聽說婺城區文化館舉辦免費攝影培訓班,老鐵第一時間就報了名。“我學好技術就能把農村拍得更美。”到目前為止,他已經參加3期,每一期培訓成果展上,都有他努力的印跡。
老鐵還在家里一角開辟了工作室,一臺普通電腦、一個打印機、一臺佳能6D2、幾行雜物貨架,就是全部攝影家當。在這里,他戴著老花鏡,用并不靈活的手按鼠標打開一張張照片,熟悉圖片類型、大小、光圈、曝光值、感光度等信息,嘗試軟件修圖,同時學習使用手寫輸入法及微信交流。
2 、行行攝攝定格美麗鄉村
初次見到老鐵,是在瑯琊鎮舉行的2018第二屆中國“山水四項”公開賽上。在現場各種“長槍短炮”中,他用鏡頭捕捉時的認真勁,給記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此后,記者不斷在其他活動場合,以及各種市、區級攝影比賽中,看到他的身影。
春耕時節,夕陽灑向一望無際的水田,光與影奏響一曲和弦。一臺臺拖拉機來回穿梭,成群的白鷺覓食嬉戲,構成一幅美麗的春耕圖。老鐵拿起相機按動快門,定格了這一動人畫面。這是老鐵最早的一幅作品,曾獲得婺城區“鏡游婺城”攝影大賽優勝獎,并入選金華市“云賞婺之春美圖征集”。
“我一輩子與土地打交道,拍農村就是我永恒的主題。”在老鐵的鏡頭里,農村的山川美景、四季花開、小橋流水、田園人家以及農民的笑臉都是最好的拍攝題材。
在婺城區沙畈鄉烏云村,有一座石拱橋,通體以溪灘上的天然鵝卵石鋪成,歷經幾百年的山洪沖泄和牛踏人踩,至今屹立不倒。2018年正月十六,老鐵踏入濃濃的山間霧色中。平拍、俯拍、側拍……經過一次次轉換角度拍攝,一幅唯美的《烏云石拱橋》終于拍成,在區級攝影大賽中獲獎。
今年初,老鐵加入了婺城區攝影家協會,成為了其中一分子。
3、 “攝影夢”照見“小康夢”
今年4月15日,在平均海拔800米的婺城區箬陽鄉,記者見到老鐵時,他正專心致志地拍攝青青茶園。當天,箬陽鄉第二屆茶文化節開幕,充滿詩情畫意的茶韻生活、時尚的網紅直播“云帶貨”、“與茶相約”研學活動,都成了老鐵鏡頭里的畫面。
“時代變了,農民也要跟上節奏。”老鐵笑著說話時,兩眼彎成了兩道月牙。在他看來,走出去用鏡頭記錄農村的變化,是他了解時代、感知時代的方式。
在瑯琊鎮白沙溪畔,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廊橋橫跨兩岸。夏夜華燈初上時,廊橋上游人絡繹不絕。人們在廊橋上悠閑自得:有的拍照、有的聊天、有的乘涼,一副副其樂融融的樣子。老鐵用一組《廊橋新夢》照片,記錄了廊橋從無到有的誕生過程。透過這組照片,建設者一釘一錘架橋立梁的場景清晰可見。
幾年下來,攝影已經成為老鐵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在他的電腦文件夾里,有婀娜多姿的茶花、絢麗繽紛的桂花、遍地金黃的油菜花海,還有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節、健康動感的體育比賽、喜慶熱鬧的農民豐收節……無論是梅溪江畔,還是瑯峰山腳,婺城的角角落落都留下了他按快門的身影。
如今,農村處處新風景,農民都在“奔小康”,老鐵的攝影技術也更加進步,得到了攝友們的肯定。他說,有生之年自己要不停拍,把農民圓“小康夢”記錄下來。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