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方婕
婺城因水而美,依水而興。2013年底,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五水共治”重大戰略部署,自此,一場轟轟烈烈的治水戰役在婺城大地打響。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指引下,婺城區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一年接著一年干。如今,一個“水清、河暢、岸綠、景美”的生態宜居婺城“全景畫卷”已逐步展現……
從細入手,截污控源為根本
走進婺城區竹馬鄉竹馬館村,一個由古井改造而成的生態洗衣房尤為引人注目,村民們三三兩兩聚在一起洗衣洗菜,有說有笑。洗衣房內,洗滌產生的廢水被統一納管收集到了污水管道。沿著村莊道路走,路邊設有雨水收集漕并加蓋鑄鐵雨篦子,解決了雨水收集、排放問題,兩旁每家每戶房屋的雨污管道都標識明確、走向清晰。
在該村的方塘邊,不少村民在洗衣埠頭上清洗衣物,洗滌后的污水順著向內傾斜的洗滌板空隙流入污水管道。竹馬鄉黨委書記姜建軍介紹,為避免雨水漫過洗滌板進入污水管,他們還為污水井設置了雨污分流智能閥,下雨時閥門就會被關閉。為有效解決農村河塘洗衣這一治水頑疾,竹馬鄉因地制宜,科學施策,共建有10個雨污分流洗衣埠頭,8個生態洗衣房,確保全鄉污水一處不漏。
于尋常處見功力,在細微處見真章。“污水零直排區”建設是“治污水”的源頭工程,也是疏通城市“毛細血管”的精細工程,婺城區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理念,創新工作方法,充分尊重百姓的生活需求,取得了顯著成果。
眼下,老城區污水零直排工作也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為杜絕“重復建、反復建”問題,婺城區打通“污水零直排區”建設與基礎設施改造等的聯建通道,做到“一體規劃、一體設計、一體建設、一體督導、一體驗收”,實現了項目整合最優化、惠民便民最大化。“雨污混流、道路坑洼、下水道堵塞等問題一次性都幫我們解決了,真是太感謝政府了。”家住常青巷的居民們對煥發新生的小區環境心滿意足,對政府的惠民政策贊不絕口。
自“五水共治”工作開展以來,婺城區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以勢如破竹之勢推進各項工作。2016年成功創建省“清三河”達標縣,2017年全面完成297個劣V類水剿滅工作,2017、2018連續兩年獲省“五水共治”(河長制)工作優秀縣(市、區)“大禹鼎”……接下來,力爭在2021年完成全區全域“污水零直排區”建設任務,治水工作不斷從治標向治本、從末端治理向源頭治理轉變。
以實推進,長效管理可持續
傍晚時分,在夕陽的輝映下,長湖波光粼粼,清澈見底。“每天早晚我們都會到湖邊來走走。”對于家住婺城區乾西鄉長湖邊的居民來說,這既是體育鍛煉,也是視覺的享受。而這樣的生活對七年前的他們來說是無法想象的。
長湖是乾西百姓的母親湖,但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長湖沿線工業和生活污染嚴重,惡臭撲鼻,魚蝦絕跡,幾乎變成了一湖死水。“五水共治”聲勢浩大,婺城區對長湖進行了全面治理,并確定了打造長湖濕地公園的治理目標。
河水治理,根源在岸上。為配合“五水共治”工作,婺城區積極倡導“水岸同治”的理念,通過實施“兩路兩側”、 “四治兩化”、“垃圾分類”等措施,徹底整治道路兩側和農村亂堆亂放、亂搭亂建等現象,綠化、美化村莊環境,極大地促進了水質的提升。
此外,婺城區全面建立推行“河長制”,制定“一河一檔”“一河一策”,每一條河道都有一位河長負責。推行河長“星級管理”制度,對河長實行“差異化賦分、量化考核、年末評星”,健全河長履職考核評價體系,有效激發各級河長履職積極性。同時,打破區域壁壘,實行城市內河同流域“共建共管共考核”。據統計,今年上半年,婺城區45條河流,64個鄉鎮支流交接斷面中,Ⅰ-Ⅲ類水質斷面62個,占比96.88%。
為切實提高“河湖長”履職效能,婺城區堅決落實河長“掌上巡河”“掌上辦公”,充分發揮巡河APP的大數據管護及“三級河長群”互通互動的信息平臺優勢,基本實現“鄉村河長抓保潔、區級河長解難題、三級聯動有記錄”的長效治河機制。2019年,婺城區上傳河長巡河信息1.35萬次、巡河照片2萬余張,發現和解決問題450余個。
正是這千千萬萬治水人的努力和堅守,讓婺城水煥發出了新的生機,使婺城百姓的獲得感和幸福感不斷增強。
做美文章,以水興城更幸福
華燈初上,沿著秀美南山路,從白龍橋集鎮往古方方向,來到新昌橋村。白沙溪潺潺流過村口,來自周邊的小車早已停得滿滿當當,大人小孩或在溪邊公園漫步,或在安全水域戲水玩樂,伴著廣場舞的聲樂,夜市攤位的老板們忙得不亦樂乎,這個曾經的落寞古村如今儼然已“蝶變”為一片濱水樂園。
這樣的場景在白沙溪畔并非獨一無二,瑯琊集鎮段、白龍橋集鎮段等也同樣是一番水清岸綠、熱鬧非凡的景象。
近年來,婺城區由“五水共治”出發,結合生態廊道建設、美麗鄉村建設等工作,大力推進水環境治理。自2013年起,婺城區就對白沙溪各段堤防進行了綜合治理,白沙溪的水與沿線水庫互聯互通,形成了特有的旱灌溉、澇分流的海綿效應,提高了行洪排澇能力和農田灌溉功能,河道整體環境穩步提升。
2018年,白沙溪左岸堤防又迎來了騎行綠道改造,兩岸的休閑模式再次升級。沿溪綠道、親水平臺、騎行驛站,極富人性化的基礎設施不斷完善。2019年,婺城區順利完成白沙溪瑯琊鎮至金華江出口全長15公里的“美麗河湖”創建工作,沿線移步換景、美不勝收。
與此同時,在發展美麗經濟的實踐中,婺城區不斷做好“治水+”后半篇文章,加大生態廊道建設和“美麗河湖”建設力度,充分挖掘產業特色、人文底蘊和生態稟賦。在瑯琊, “盧文臺治水”文化節、全國“山水四項”比賽等特色活動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冷水茭白”、“里陽西瓜”等一大批優質農產品和特色旅游資源得以推介擴散,為當地百姓帶來了經濟創收的新機遇,也使婺城浙中生態廊道形象得到了大幅提升。
得益于婺城的好山好水,莘畈鄉、安地鎮等鄉鎮的鄉村旅游經濟也不斷快速發展。今年,婺城又啟動“南山漫道”美麗鄉村精品線建設,以美麗鄉村激活美麗經濟。婺城百姓過上生態、生產、生活“三生融合”的幸福生活正在一步一步成為現實。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