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村干部講談“兩全”體會
加深干群關系 全心為民服務
3月初,有幸參加了婺城區組織的“全科干部、全心服務”活動專題培訓,三天的學習,使我充實了一名鄉鎮干部如何開展好工作的各科知識,從老領導、老干部身上學到了很多有益的經驗。在此,我結合自己的工作談幾點體會。
一、從點滴小事做起
培訓中有提到“做農村工作要做到‘五訪’”。我認為,在走訪五類人群中,要結合實際工作需要,有針對性地開展走訪,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譬如,在前段時間,有一項工作是讓各村摸底18至60歲無固定收入的殘疾人情況。原本這項工作可以交由村會計落實,可是我認為,這是我們基層干部下村的好時機。于是,我讓村干部陪同一起去走訪了解了6戶沒有固定收入的殘疾人家庭,清楚記錄他們的生活、工作、收入、家庭成員等情況及困難原因。通過深入走訪,不僅工作完成了,還加深了與村民的感情。很多村民都說“黨與政府越來越關心困難群眾的生活了。”當然,走訪中難免有人會說起村里建設的事情,我們也當場做好信息溝通,對不完全正確的認識進行宣傳解釋。還有一部分殘疾人身體不方便,我們就主動為他們代辦一些事情,也很受歡迎。現在,村民見到我都會主動同我說說他們的心里話。
二、群眾事無小事
把群眾的事都當成大事、重要的事來辦,給群眾辦事做到:及時、準確、科學、滿意,留底材料完整。給村民代辦小事,在當天或第二天辦理完,大事不出五天,做到事事有回復,事事有說明,給村民留下良好的干部形象。
有一次,一個村民為了他家房屋邊、埋在水泥路下面的排水涵管堵塞問題找我反映,我當時工作比較忙,就把他的電話記下來,答應那位村民第二天去幫他解決此事。第二天,我找來調解主任一起到他家先了解情況,了解到,因為他同鄰居早年有點小矛盾,而那條排水管正好埋在鄰居家的圍墻里面,所以他本人不敢挖出來。于是,我去了趟鄰居家,說明身份和來的原因,并說了在農村“遠親不如近鄰”的道理,對方見我說話很有禮貌也很講道理,同意開挖,兩家的關系得以調和。接著,我和村干部、大學生“村官”幫著該農戶一起挖,村里又出錢買了點砂石和水泥,重新做好了排水設施。雖然是一件小事,但后來這個村民看到我都很客氣。因為,在我們眼里,老百姓的事都是大事,沒有小事。
三、第一時間解決矛盾糾紛
維穩工作做不好,一切工作都為零。在思想上,我一直很重視村里的維穩工作,時刻關心關注群眾的事,抓好不安定因素的隱患源頭排查處理工作。
記得有一次在村里開會結束下樓時,我看到一位老人在辦公樓前鬧開了,說要把大門關上不讓一個村干部離開。我對他說:“村辦公大門是向所有村民敞開的,不能關,但是有什么事可以好好說給我聽。”于是,老人將事情一一道來,他說,“很多年前的土地征用款當年沒給過他”。事后,我向村里核實了解到,“村干部曾為他調解過一次并湊了800元錢給他,可是老人還是三天兩天找那位當事人要錢,還做出半路攔人糾纏、砸門等事情,公安也拿他沒辦法,因為老人年事也高了。”隨后,我與村支書一起做老人思想工作,并再次與村調解主任到雙方當事人家里去調查實際情況。“實際情況是老人已經親筆簽名過,本人也承認是他自己的親筆簽名,可非要說沒有給他錢,因為事情過了很多年,且當時沒有在場證人,所以很難說清楚了。”對此,我們又聯系了老人的兩個兒子幫著做工作,可老人就是聽不進去。這時,我們依然是耐心解釋,兩個星期內多次上門,最后,終于達成了雙方一致的解決方案,并寫好材料,雙方在有見證人的場合下簽名蓋印。事情處理好后,我們還做好事后跟蹤回訪工作,不穩定因素得以徹底解決。
另外,聯村干部在實際工作中,還要不斷學習做好農村工作所需的各科知識,用新知識武裝頭腦,注重總結工作經驗,創新工作方式方法;下村工作時更要牢記組織上的要求,不拿群眾一針一線,樹立鄉鎮干部在群眾中的良好形象。
(白龍橋管理處東俞村聯村干部 胡增偉)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