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鄉鎮”談鄉鎮工作
大事小事“實打實”
![]() |
湯建芬(圖左二):1965年9月出生,1984年3月參加工作。1992年調到讓長,擔任計生專干,1999年,臨江管理處任總支委員。2011年,為白龍橋管理處馬海地村工作指導員。在白龍橋鎮工作至今,目前擔任白龍橋管理處總支委員。
為新農村建設“添后勁”
3月28日(星期四),記者來到白龍橋管理處,總支委員湯建芬正在樓道里拖地,她總是這么愛干凈。這天,記者將跟著湯建芬,體驗她一天的基層工作。
上午8點30分,記者跟隨湯建芬下村,與馬海地村村支書金忠源,查看該村的綠化養護情況。短短一年的時間里,馬海地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是每個走進村子的人的共同感受。
陽春三月,風吹楊柳,走進馬海地村,只見道路兩旁、村莊周圍、房前屋后到處是新植的樹木。有筆直挺拔的棕樹,郁郁蔥蔥的桂樹,細枝搖曳的柳樹,亭亭玉立的茶樹,還有桑樹和杏樹,此時,桑樹青色的果實已經綴滿枝頭,微風拂過,仿佛能嗅到淡淡的果香。就在前一天,湯建芬在下村時發現馬海地村在年前村中種植了一大批樹木,由于近日風大雨大,很多樹木都被吹倒了,她馬上就召集了村干部和村官一起將倒掉的樹木重新種植好。
一路走,來到了村中央的“幸福庭”,湯建芬介紹,村里創建“潔美村莊”,鎮領導很重視,把綠化養護細化到村上的每條路、每塊地。湯建芬不但當起了監督員,還號召村兩委、村民在村內所有庭院、房前屋后等處實施個人責任承包。不僅達到了綠樹遮院、綠樹夾道、綠樹圍村的高標準綠化效果,還大大提高了馬海地的森林綠化率,改善了群眾生活品質。
在鎮黨委的正確領導下,馬海地村村兩委按照“以群眾利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的原則,把握好村集體經濟發展和村民增收兩個重點,全心全意投入到工作中,根據該村實際,實施了三年計劃,即綠化建設和清理垃圾、整治污水、道路硬化、美化亮化等新農村建設的工作。2012年底,在鎮黨委的支持和村兩委的共同努力下,上級部門來馬海地進行了“潔美鄉村”驗收。
村上,有位姓鄭的老奶奶,今年80歲了。看到湯建芬,便拉住她的手,“我年紀大了,能走上平坦的水泥路,眼睛不好也不擔心摔倒。你們真好啊。”鄭奶奶眼睛笑成一條縫。離開馬海地村前,湯建芬順路看望了村上的困難群眾。
助推重點工程
今年開展的“正風提效、攻堅克難”活動中,白龍橋管理處有16項27件省、市重點工程項目。據了解,南網工程涉及怡村1130米,4個村民生產小組,目前,正在發放青苗費補償款。
9點40分,記者跟隨湯建芬來到了怡村,商談最后兩戶的南網工程青苗費補償款發放,村主任沈鈺銘早已在辦公樓里等候。不一會兒,一位農戶來到辦公室。湯建芬問道:“苗木補償款我們都按評估公司評估,如果你有什么問題,我們會向上級反映。”并告知政策,“現在移植,成活率高。”聽到“領導”這么一說,一旁的農戶放寬了心,答應盡快把苗木處理完畢。湯建芬告訴記者,這位農戶是村上的困難戶,根據政策,政府對他有相應的照顧。看到湯建芬和村干部耐心地跟他解釋,該農戶總算還是賣了“面子”。
去年,為了改善居民居住條件,馬海地村結合“潔美鄉村”建設,進行舊村改造,其中涉及村上10多戶農戶的舊房拆除,湯建芬和村干部不分晝夜挨家挨戶上門做工作。村上最后兩戶農戶舊房拆除是工作中的難點。之前,很多村干部上門做過4、5次工作,可是農戶始終“不給面子”。如果這兩戶房屋拆掉后仍在原地基上建造,將影響整體的村莊布局。可是農戶堅決不同意村上另外安排地基。
為了按時完成上級交付的任務,湯建芬來到了農戶家中,起初戶主態度很堅決,‘我反正不同意,你們強制執行好了’。”湯建芬回憶道。當天,她跟戶主在門口談了個把小時,告知戶主,如果他不同意,那么整個村的舊村改造就將停滯。湯建芬分析出戶主是礙于面子的心理,又告訴戶主如果同意村兩委的安排,依據相關政策,可以得到一定的補償。最終,“談判”達成一致,戶主決定第二天進行拆除。馬海地村的最后一位農戶,看到別的農戶都同意了,覺得不好意思,也只能同意了。舊村改造又如火如荼地繼續。
全科干部全心服務
10點30分,湯建芬來到了白龍橋鎮計生指導站,與站里工作人員核對電腦上已檢查過的婦女名單,發現有兩位核對不上,但與這兩人電話又聯系不上。湯建芬打電話問了村干部,得知她倆是馬海地村的“媳婦”,都在當地的一家皮具廠里上班,湯建芬急忙趕過去,找過兩家廠,終于找到了兩人。“透環那天,你們去了嗎?”經確認,原來她倆檢查好忘記登記。湯建芬心里的疑團總算解開了。
“做好全科干部,在我看來,最主要是把握三點:肯吃苦,敢碰硬,揚正氣!”回憶往事,湯建芬言語間透露出一份淡定,“前提是多走訪,與群眾交友交心,群眾才會聽你的。”
湯建芬被鎮里派到管理處后,康橋別院、南網工程、華陽房產、二環等工程涉及的政策處理等重點工程,白天時間不夠用,她常常晚上下村做工作。在基層工作這些年,她說,她最大的感受就是要盡心盡職去做事,平平凡凡去做人。(見習記者葉賽 通訊員姜笑慶)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