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在人之所欲即是命
術數(shù)是研究人生運動發(fā)展規(guī)律的。術數(shù)文化要有用必須有一個前提,命運是確實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實在,否則作為研究人生命運的術數(shù)就沒有存在的意義。
什么是命運?命是對人生性質的一種總體描述。運是命的運動過程和形式的階段性表現(xiàn)。古人所論的命,實際上是與時、位相關的范疇,即人在天地造成的時勢中所處的特定位置,是代表客觀條件對人生的限定,是自然和社會法則對人的制約,是切切實實的影響人生,又在個人意志以外的那些東西。古人認為,包括生老病死都是先天稟賦等必然性因素造成的,不在人之所欲,這就是命。有兩種極端的觀點。一種認為人生完全是由自己主觀努力決定的,命運是唯心主義觀念——這樣,術數(shù)被當作封建迷信。第二種認為人出生,命運就已經(jīng)完全確定,是不可改變的——這樣,又陷入宿命論。
且看古人對命運的感嘆。宋朝有一位叫呂蒙正的宰相,對命運曾發(fā)出過這樣的感嘆:“昔時也,吾在洛陽,日食僧寺,夜宿破窖,思食不能濟其饑,思衣不能遮其體,上人憎,下人嫌,斯時也,人道吾賤也,非吾賤也,此乃時也、運也、命也。今居朝堂,官居一品,位列三公,躬居一人之下,佐列萬人之上,思衣則有羅絹千箱,思食則有珍饈百味,上人寵、下人擁,斯時也,人道吾貴也,非吾貴也,此乃時也、命也、運也。”可見人同大自然中的萬物一樣是有起伏節(jié)奏的,這是不容置疑的,呂蒙正用親身經(jīng)歷說明了命運的不可抗拒性。
呂蒙正還是一位對歷史非常熟悉,對命運很有獨創(chuàng)見解的大學問家,他對歷史人物的品評時說:文章蓋世,孔子逆困于陳邦;武略超群,太公釣魚于渭水。顏回命短,非是兇惡之徒;盜跖長生,豈是善良之輩?堯帝至圣,卻生不肖之子;瞽瞍愚頑,反生大孝之兒。張良原是布衣,蕭何曾為縣吏。晏子身無五尺,封為齊國首相;孔明力無縛雞,乃作蜀漢軍師。李廣有射虎之威,到老無封;馮唐有安邦之志,終身不遇。楚王英雄,敗于烏江自刎;漢王軟弱,享有萬里江河。韓信未遇之時,腹無一日之餐,及至運通,腰掛三王之印,統(tǒng)領百萬雄兵,一旦時衰,死于婦人之手。
除了對歷史人物命運的評斷,他還有一段對平常人的看法也常被引用:有先貧而后富,有老盛而少衰。青年美女,卻嫁愚蠢之夫;俊秀之郎,反配丑俗之婦。青樓之妓,時來配作夫人,深院宮娥,運去反作娼婦。才疏學淺,少年及第;學海文章,白發(fā)不第。呂蒙正的感慨,說明古人對命運的認同。
再看看現(xiàn)實的人和事,常有起伏錯落,說明人生發(fā)展中有意志以外的東西存在,這就是命運。命運的決定因素,有三個,一是由母親懷孕期居住的風水環(huán)境決定。二是由母親懷孕期最近死亡的親人墳墓的環(huán)境決定。三是由出生時間決定。出生時間決定的是生命的模型,出生環(huán)境決定的是命運的質量。不同時間出生的人就像不同類型的車,不同的風水就是你這個車不同的生產(chǎn)廠家,就決定了你這個牌子車的不同性能和質量。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wǎng)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