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洪珊)日前,婺城區安地鎮召開第一次歸僑僑眷代表大會,標志著安地鎮僑聯正式成立,至此,婺城區共成立基層僑聯組織15個,除山區鄉鎮外,實現基層僑聯組織全域覆蓋。這是婺城區深化基層僑聯組織建設的里程碑,也是推進僑務工作向基層延伸的生動實踐。
近年來,婺城區僑聯以“固本強基、提質增效、融合賦能”三大工程為抓手,著力構建全域覆蓋、活力迸發的基層組織體系,打造為僑服務示范陣地11個,創建省級以上陣地9家。其中“聯心僑暖心工作室”獲評2021-2022年度全國僑聯系統“僑胞之家”典型選樹單位,涉僑服務滿意率連續三年保持在95%以上。
數字賦能助力服務再升級
“完善僑情檔案信息庫是推進基層僑聯組織建設的基礎性工作。”區僑聯相關負責人介紹,為破解前期存在的僑情數據不完整、信息準確性不足等問題,區僑聯聯合多個職能部門,協同18個鄉鎮(街道)開展多輪次、系統性的信息摸排工作,并依托大數據技術建立動態監測機制,通過“區-鄉街-村社”三級聯動,確保信息數據的實時更新和精準管理。
在全面摸清轄區僑情狀況的基礎上,區僑聯指導基層僑聯組織組建“僑鄰幫幫團”,由主席輪值擔任團長,聯合村社開設“公益課堂”“銀齡學堂”“小候鳥僑愛班”,面向僑界“一老一小”、特殊困難等群體,提供關愛幫困、便民利民服務。
此外,區僑聯也持續擦亮“聯心僑暖心工作室”國字號招牌,協同區涉僑糾紛多元化解中心,以“東西聯動”實現“城鄉覆蓋”,以“123456”工作法打通辦事“綠色通道”,涉僑事項均實現“一窗受理、一網通辦、一次辦結”。工作室成立至今,累計受理調解矛盾糾紛84起,開展涉僑法律政策宣傳2300余人次,走訪慰問僑胞僑屬380余人次,幫助解決僑胞安居、子女教育、成果轉化、創業扶持等問題25個,辦結“三僑生”加分事項53件,幫助23名華僑、港澳同胞解決子女就學問題。
全域聯動打造特色化陣地
區僑聯堅持全域統籌規劃,整合鄉鎮街道黨群服務中心、文化禮堂等場地資源,創建區級“僑胞之家”示范點2家,鎮街級“僑胞之家”示范點4家,并利用端午、中秋、春節等節日,開展包粽子、縫香囊、做月餅、寫春聯等傳統文化活動,結合線上互動的方式吸引海內外僑胞、歸僑僑眷參與,推動基層僑聯組織從“有形覆蓋”向“有效覆蓋”轉變。
同時,依托各地特有資源,因地制宜指導熊貓豬豬兩頭烏國際牧場、望山隱廬無界藝術館成功創評浙江省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立足非遺特色文化,對雅畈婺州窯博物館、安地詩畫巖頭文化產業園等僑界研學基地進行提檔升級,以中國尋根之旅夏令營、僑媛故鄉行、港澳青年浙江行等活動為契機,先后組織15批次1300余人次到婺城參觀考察,不斷提高自有陣地的辨識度和影響力。
以僑架橋釋放發展新活力
“這里的辦事效率高,環境好,服務優,以后每年車子年檢都來這里。”在白龍橋鎮的脈通汽車檢測有限公司,村民倪旭華連連點贊道。作為金華市首家智能化汽車年檢服務機構,該企業由白龍橋鎮僑聯主席鄭寶銀創辦。
2020年,為了盤活村集體資產,鄭寶銀租用白龍橋鎮鄭路村村集體土地,通過開展汽車檢測、汽車安全檢測、汽車尾氣檢測一條龍優質服務,不僅增加了當地的財政收入,而且帶動了周邊其他產業發展,助力家鄉發展。
在鄭寶銀的示范帶動下,越來越多的婺籍僑商走在了“回家路上”,在推進共同富裕中發揮僑力,婺城區“千僑幫千村”工作也擁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和迭代升級的廣闊前景,迎來“僑助共富”新局面。
今年7月,瑯琊鎮僑聯主席戚凌杰牽頭組織十余名本地企業家代表赴深圳,圍繞智能制造主題開展專題考察學習活動,為本土企業加快技術升級、產業轉型打開眼界、拓寬思路。這些年,婺城區陸續吸納30余名僑界專家學者、僑商僑企、歸國留學人員組建“共富智囊團”,承辦“之江同心·僑助開放”座談會、茶花產業發展研討、共話鄉村振興大講堂等活動,通過資源共享、組織共建、平臺共搭、活動共辦,力促智力回歸、資金回流、資源回鄉。據統計,已促成僑界共富項目9個,總投資額1220萬元,為婺城經濟發展培育新增長點。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