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金華傳媒記者 單光輝)“這個春節,我們村的年輕人特別多。”日前,婺城區羅店鎮九龍村黨支部書記諸葛本灶望著停車場滿滿當當的汽車說。雖然春節假期已過,但九龍村依然車來車往,且來的都是年輕人。
“這里原先是一座歷史悠久的礦山——九龍礦,是我們全村人的寶藏。”在村民的記憶里,當地人從宋朝開始就以砍柴燒石灰為生,改革開放后,他們利用礦石資源優勢,1980年創辦了水泥廠,年產水泥上萬噸。到了1996年,憑借機械化運用,年產水泥達15萬噸,礦山開采年產達100多萬噸……
“當時村民大多在水泥廠上班,年輕人靠拉礦石、搞運輸為生,大家齊心協力干,許多家庭逐漸殷實起來。”諸葛本灶當年是水泥廠的負責人之一,見證了村莊的輝煌。那些年,九龍村是遠近聞名的富裕村。
犧牲環境換來的美好生活并不長久。2013年,礦山關停,機械作業的隆隆聲消失了。村莊700多人的生計因此斷了大半,年輕人也不得不背井離鄉外出務工。九龍村沒有經營性收入,成為經濟薄弱村。如何消薄,再復九龍村的榮光,一直以來是村兩委的心頭大事。
2021年開始,位于礦山不遠處的農家樂老板娘諸葛月琴發現,不斷有游客向她詢問礦山遺址,他們大多是結伴而來的年輕人。在周末的閑暇時光,駛入村莊的車輛愈來愈多,沉寂多年的村莊漸漸恢復了往日的人氣,每天上千的人流成為常態。
杭州人鄭博文是最早發現九龍村獨特之美的人之一。五六年前,他來到小冰島拍婚紗照,被這里獨特的礦山風景吸引。在灰冷的礦山腳下,一處閑置的農房搖身一變成為一家獨具韻味的浮光咖啡館。“在鄉村創業,有更大的彈性空間,好風景可以換來好‘錢’景。”鄭博文說。
錢莉娜的手筆則更大,帶著團隊策劃實施達那也·金華山小冰島項目。送走機械轟鳴的采石聲,迎來四方游客的歡笑聲,這讓村兩委深刻認識到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不是“單選題”,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
兩年時間,九龍村的廢礦實現華麗轉身。滿目瘡痍的礦山再披新綠,塵土飛揚的景象無跡可尋,打造新華書店第一家礦坑概念店、華東地區第一家開放水域國家潛水基地……2024年,小冰島累計接待游客超15萬人次,且90%為年輕人、90%來自市域外。
“我在村里開店20多年,得益于小冰島名聲在外,這兩年生意明顯好過從前,店雖小,熱鬧的時候一天有三四十人。”諸葛月琴說。“我們要利用礦山遺址打造特色文化村,并將九龍村現有資源都利用起來,積極探索富民強村新舉措,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談到村莊未來的發展,解鎖“綠色密碼”的諸葛本灶信心滿懷。
“村集體為18歲以上的村民購買了失地保險,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統一出租閑置農房,每年為村集體增收50萬元,村莊共富有了奔頭。”諸葛本灶表示,九龍村將以礦山遺址文化為核心,引入社會資本打造礦山、露營、垂釣、汽車電影及主題民宿等特色旅游項目,豐富旅游體驗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