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溪攝影創作團供圖
記者馬曉芬、攝影田雙雙
近年來,婺城區緊緊圍繞全省大花園建設,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持續全面深化改革,以“雙城”戰略為總抓手,以“花滿婺城”建設為載體,大力落實科技進鄉村、資金進鄉村、青年回農村、鄉賢回農村“兩進兩回”行動,助力廣大青年、鄉賢更好回村創業,讓科技、資金等要素向農村匯聚,進一步激發鄉村發展活力,譜寫現代農業發展的新篇章。
從設計師轉身為“魚倌”
“試試我這‘清水魚’,以金蘭水庫的優質水為水源,肉嫩味鮮,還帶微甜。”走進一家酒店的后廚,賈加自信地向廚師推薦“清水魚”。這位廚師顯然是懂魚的行家,眼前這些條形好、活蹦亂跳的“清水魚”,立馬激起了他的興趣。經過烹飪和試吃,色香味俱全的“清水魚”贏得了充分肯定。
多年前,賈加以上門推銷的方式打開了基地魚的銷路,時間一晃,有的酒店已經與之合作長達七八年了。如今,白沙溪畔的“清水魚”成為市場的“寵兒”,經常供不應求。
從零基礎入門到自產自銷,賈加努力的腳步一刻不停。事實上,他畢業于中國美術學院工業系家具設計專業,有過一份讓人羨慕的設計工作。不過,畢業第二年,一檔中央7套《致富經》欄目讓他深受觸動。“欄目里詳細介紹了有關鱘魚的養殖、銷售等信息,當時金華鱘魚市場幾乎空白,我覺得市場前景廣闊。”于是,在家人的支持下,從設計師到養殖戶,他實現了大轉身。
鱘魚對水源的要求很高,要無污染、純凈。當時的小基地靠著山泉水養殖,上半年雨季倒還能支撐,但到了旱季,水源便有些吃緊。于是,賈加便想著換一處合適的地方養殖。2010年初,他實地考察了婺城區莘畈鄉、安地鎮、瑯琊鎮等多個地方,發現瑯琊鎮山后金村水源條件優越,這里毗鄰金蘭水庫,優質水滋養出了冷水茭白、富硒水稻等特色農產品。于是,他在此處尋得了12.5畝左右土地建立鱘魚養殖基地,投資100萬元建造了35個池塘,配備了相關設備,引進了2萬尾魚苗,向夢想出發。
經過幾年的摸索與努力,賈加已經成為鱘魚養殖方面的專家,金華的鱘魚市場幾乎被他“承包”。不過,市場瞬息萬變,消費者的需求也在變。2012年,當鱘魚養殖上規模之后,賈加又相繼養了將軍魚、鯽魚、丁桂魚、鱸魚等魚種。2018年,鱘魚逐漸淡出本地市場,憑借敏銳的眼光,他果斷改養鱸魚為主。
婺城山清水秀,自然條件優越,尤其是白沙溪那一脈清水滋養萬物千年。不過對于賈加而言,他更珍惜這里獨特的城市溫度,婺城“家服務”給予的力量。今年3月1日,賈加將印有“謝婺禮郵你年貨節,助年年有魚漁民歡”的錦旗送到區農業農村局,感謝該局舉辦的婺城網上年貨節,為企業渡難關“雪中送炭”。
原來,去年,受疫情影響,加寶麗魚塘基地的“清水魚”銷售受阻,至6月左右存魚就有幾萬斤。看著不斷上升的存魚數字,賈加如熱鍋上的螞蟻。關鍵時刻,區農業農村局依托區益農服務中心匯聚全區特色農產品的優勢,在“益農惠選”平臺推出了婺城網上年貨節,為本地農特產品搭建了一個線上交易平臺,通過數字賦能,助力農產品出村進城、農民增收致富。“短短半個多月時間,通過該平臺,鱸魚與鱘魚的銷售額達到10萬元,是平常每月銷售額的2倍。”賈加說,該活動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疫情對基地的影響,讓他對水產養殖依舊充滿信心。
“今年,我還參加了政府與保險公司聯合推出的漁業險,其中保費的60%由政府補貼,既降低了投入成本,又降低了養殖風險,更讓我吃了‘定心丸’。”賈加表示,接下來,他將穩步推進水產生態養殖,一步一個腳印做好每個環節,進一步激發“清水魚”產業發展活力,助力鄉村振興。
白沙溪畔游出“清水魚”
夏天的早晨,一股股清澈的金蘭水庫水,順白沙溪而下,滋潤著兩岸無數稻田魚塘。
在瑯琊鎮山后金村,金華加寶麗生態漁業有限公司負責人賈加在魚塘基地里忙碌地進行“清水魚”打包,挑魚、充氧、密封、加冰袋,整個過程有條不紊。“這是前一晚接到的杭州訂單,今早我打包好就送去。”賈加告訴記者,“清水魚”打包后能存活1至2天,所以他不用擔心運輸問題。
一斤左右的“清水魚”,適合單條烹飪,可按快遞包裝;數量需求多、種類搭配豐富,可按禮包形式包裝;需求量大,需氧量也大,可按大包裝包裝。自從2010年扎根婺城鄉村以來,賈加不斷探索“清水魚”生態養殖模式,充氧包裝方面的做法只是其中的縮影。
加寶麗魚塘基地位于瑯琊鎮山后金村,基地用水源自于白沙溪中游的金蘭水庫,養殖種類是素有江南名產之稱的鱸魚。“鱸魚對水質要求高。金蘭水庫常年20幾度的優質水,讓這里的‘清水魚’保持著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的特質,一直以來深受市場歡迎。”賈加介紹,截至目前,基地與金華、杭州等地10余家酒店建立長期訂單合作關系,“清水魚”年產量達到5萬斤卻還供不應求。
走進加寶麗魚塘基地,30多個魚塘分布錯落有致,“清水魚”歡快地暢游在水中,它們時而追逐嬉戲,時而吐泡覓食,呈現自得其樂的悠閑景象。在賈加的指引下,記者看到清澈的水從灌溉渠引入基地,通過循環水系統進入每個魚塘。“這套系統有智能檢測功能,能實現全天24小時監控水溫、溶氧、PH值、光合有效輻射等參數。”賈加介紹,一旦水質臨近預警值,他的手機就會自動預警,基地管理員就會啟動設備進行增氧、控溫、調酸堿度等,保持水產良好的生長環境。
不過,創業之初,由于缺乏技術,賈加也走過不少彎路。幾番實踐讓他深刻領悟到,“水產養殖,優質水源是保障,生態養殖技術更是關鍵。”2017年,在自行摸索的基礎上,他積極與浙江師范大學特種水產研究所合作探索生態養殖模式,在循環水系統升級、物理消毒、品質檢驗、口感提升等方面作出努力。當年,他投入了45萬元,對基地魚塘的循環水系統進行升級改造,新設備不用電,采用自流水,既經濟又安全;新魚塘為圓形,表面光滑,更適合魚生活。2019年,所有魚塘改造完成,單個魚塘年產量增加30%,成效顯著。
讓青春在鄉村綻放光彩
凌晨3點雷打不動查看基地監控,5點半迎著晨曦起床前往基地,7點沿著魚塘喂魚,8點穿上防水衣捕魚,9點半忙碌于打包送貨……十余年來,這就是賈加每天的時間表。
“基地的魚每天早晚各喂食一次,期間我要隨時注意循環水系統的使用情況,及時配合做好池塘清掃、消毒、降溫工作。魚生活舒暢了,自然長得好。”談起水產養殖,賈加的眼睛里閃著光,總有說不完的話。
賈加出生于1987年,是一位“85后”。與所有“85后”一樣,他曾經對大城市生活充滿憧憬。不過,自2010年扎根婺城鄉村以來,他把自己的創業夢與鄉村振興夢結合起來,帶動周邊村民養魚增收,為村民提供就業機會,與父母合作創新開發鱘魚宴……讓青春在鄉村綻放光彩。
去年疫情期間,賈加還嘗試電商銷售,自行拍攝基地視頻,在抖音平臺上發布,獲得了很多網友的關注,成功與杭州兩家酒店達成合作關系,讓他對未來更有信心。
眼下正值夏天,正是魚塘基地最忙碌的時候,賈加經常忙得腳不沾地。不過,他依然干勁十足,身上似乎永遠有使不完的勁。
“在農村,鄉村振興大有可為。”賈加坦言,他將持之以恒地耕耘在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上,用勤勞的雙手為“三農”發展助力,用執著的雙腳走出鄉村振興新路徑,讓婺城的“清水魚”游向更廣闊的空間。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