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朱慧敏)近日,市區八一北街中國農業銀行北側小巷口,市民林大伯悠閑地踱步而來。“咦,這里什么時候種了一叢竹子?”一邊說一邊還上前摸了摸,隨即啞然失笑——原來,這叢“竹子”是畫在一根根套管的電線和墻壁上的。“你別說,還真像!要不是走近了仔細瞧,真看不出是假的。”林大伯很是驚喜地說。
林大伯家住東方巴黎小區,偶爾會到府上街吃早飯。“這次有段時間沒來了,沒想到這個連名字也沒有的小巷,竟然變得這么漂亮了!”林大伯感慨地說。的確,這條連接著八一北街和府上街的無名小巷,幾個月前還老舊凌亂且毫不起眼,如今卻成為來往行人眼里的風景:巷口墻角雜亂的電線被一一歸整,變成了栩栩如生的竹繪;巷口北側拍攝于1991年的兩張老照片,以及巷子里數張“老手藝”老照片,帶著強烈的年代感,為小巷平添了不少韻味。據悉,這些老照片都由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金華日報攝影部主任陳少華拍攝并無償提供。
眾所周知,今年是金華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決戰決勝之年。為切實扛起核心區之責,婺城不僅從城市精細化管理著手,全面提升市容秩序,更在環境細節上進行繡花般雕琢,使江北老城區煥發出了新的風情。今年以來,婺城結合巷弄文化,打造了馬路里、紅軍巷、石榴巷等10多條特色明顯、文化底蘊深厚的示范街巷,受到了百姓普遍點贊。那么,有歷史、有故事的老街巷變美了,其他更多“短、窄、舊”的小巷當如何?“要把城市當藝術品一樣雕琢,要讓更多居民享受文明創建的紅利”,本著這樣的理念,在市、區創建辦指導下,婺城區“五改”工作指揮部針對江北老城區的26個老舊巷弄、點位,打造起了各具特色的“巷口文化”。“‘巷口文化’既要有特色,讓居民進出都有風景,也要考慮民生需求,做實‘里子工程’。”婺城區“五改”工作指揮部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對于這一點,四牌樓菜場南側小巷里的經營戶們感受深刻。這條小巷的巷口因建筑老舊,存在二樓檐廊積水、漏水問題。“以前,這個巷口就像水簾洞,而且漏下來的水很臟,很多人都不愿意走進來。”在巷子里經營小餐飲的許英如是說。為此,區“五改”辦在改造過程中強調解決漏水問題,對二樓檐廊進行了全面清理、補漏、包框。如今,巷口漏水問題解決了,又添了門繪、綠植等小景,愿意來小巷購物的居民一下子多了許多。小巷商戶樂了。尤其許英等幾位熱心商戶,每天清晨都會自發清掃小巷,“也為文明城市創建、潔美環境添一份力”。
據了解,為保證“巷口文化”品質、加快建設進度,婺城區五改辦對參建單位加強監管督促,堅持每半個月召開例會聽取進度匯報;堅持每周走現場查看施工情況,對發現的問題現場辦公給予解決。與此同時,婺城區創建辦積極指導、參與此項工作,在遇施工“堵點”時,通過牽頭組織行政執法、市場監管、街道社區進行現場辦公,第二天就疏通了“堵點”,確保了施工無障礙。
眼下,26個老舊巷弄、點位各具特色的“巷口文化”已經打造完成,猶如一顆顆“珍珠”鑲嵌江北老城這片文明浸潤的土壤,讓人在不經意間邂逅細節之美!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