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苑、 徐美琴攝
近日,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廳公布第二批浙江省優秀非遺旅游商品共100件。其中,金華13件商品入選,產自婺城區瑯琊鎮瑯峰山酒廠的金婺坊酒榜上有名。悠悠婺州千年史,古來清泉釀清酒。名醫李時珍將金華酒載入《本草綱目》,以作藥引;美食家袁枚在《隨園食單》中贊金華酒“有紹興酒之清,無其澀;有女貞之甜,無其俗”。然而,清代以后走向沒落,韜光養晦數百年,金華酒從時光的窖藏中倏然醒來,搭乘“文旅融合”的快車,吐出了文化經濟的新芽。
詩酒文化傳千年
行步于婺城區瑯琊鎮泉口村,白沙泉奔涌而下,張揚著它旺盛的青春,甘冽的清泉澆灌出濃郁的酒香。陳順財守著祖傳的酒窖已整整三十載,說不清這金華酒究竟源于何時,祖上都是地主家的酒腦,手把手地教會了子孫后代這門糊口的手藝。
敞亮的院子里擺滿酒壇,一間間土夯墻的酒窖里透著不同年份的酒香,土灶上架著天杯,木榨布滿包漿,大酒缸里裝滿各色曲,新制的紅曲被浣洗出一道道紅……金華酒的釀造工藝夾帶著莊重的儀式感浮現在眼前。
金華酒屬雙曲酒,講的是“雙曲發酵”、“冬水釀冬酒”,從取材到出窖,少說也得經歷兩度春秋。古婺酒坊素以一擔米出一擔酒,金華酒由此以“酒肉厚、不上頭”聞名。
白沙水暖,春衫已薄,楊柳剛剛吐了金線,白沙溪畔金燦燦的灘涂上冒出了一抹蔥綠,這些都被酒腦們瞅在了眼里。待到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他們便趕來把它們收割。酒腦們管這長著黑線的野草叫“蓼草”,用它泡水,直至芒草花開,蟬鳴四起,取了蓼草泡的水制麥曲,而后只要閑閑地看秋收,糯米供足了糧倉,剩下的都仿佛透著酒香。但酒腦們定要挨到冬至以后,方下令取白沙泉,將紅曲、麥曲及剛蒸熟的糯米按著祖傳的方子埋入酒壇。酒壇子里“住著酒神”,發酵后數日,酒腦必往酒壇子里“給酒神喂飯”。打點妥當,而后密封,藏進窖底,待到來年隆冬時節,便可就著爐火溫一壺古婺佳釀。
泉口人酒后調侃,武松正是醉了金華酒,方才上山赤手空拳打死了猛虎;泉口村的姑娘出嫁到了附近的村子,帶去了祖傳的釀酒手藝,成就了漢代官家酒坊“酤坊”,后改村名“古方”。
釀酒工藝從何處開始無從考證,風靡整個金華城卻是不爭的事實。金華古子城里即有“酒坊巷”,巷里有酒泉井,滿船美酒下蘭江轉錢塘。滿城的酒香熏陶了代代豪杰。沈約好金華酒,登樓一口悶,喜笑顏開題《八詠》,首開詩韻風;李清照好金華酒,東籬把酒黃昏后,一改婉約風,吟誦“千古風流八詠樓”;朱大典好金華酒,習武練兵指點沙場,忠肝義膽血染史冊,化作千古絕唱。
于是乎,陳順財將金華酒的點點滴滴裝裱成畫,在自家酒廠設了個“詩酒文化館”,企盼以此為起點,探路實景研學,帶動來訪銷售。
酒烹菜香飄萬家
袁枚好吃,古今鮮有與之比肩。金華特產常被其選作佐料,諸如蜜汁火方等,婺酒烹婺菜,更是一絕。在古代,尋常人家烹菜的酒與自斟自酌的酒并無二異。論及陳順財在改革開放大浪里淘到的“第一桶金”就是這可烹菜可斟酌的酒。
1983年,父親與村人合辦酒廠,從各家借米、酒缸及其他,酒成后分予各家一壇,從制酒到藏酒,都在村里的祠堂里。1993年,陳順財自主建廠,開著拖拉機找銷路。那是個家家有酒的年月,且人人好黃酒,餐前飯后總要溫一盅。只一個村的代銷店一天就能賣掉兩三壇100多斤酒。瑯峰山下的這口酒香越飄越遠,搭乘“蘭江味精”的渠道進入義烏料酒市場。供不應求的市場經濟發展早期,磐安人根據包裝袋上的地址和電話,找到了泉口村。20袋一箱的“瑯峰山”酒從此入主磐安料酒行業,年銷售額達到50多萬元,一晃就是20多年。
2009年,陳順財開鑿10個共180立方米的窖池,以烏衣紅曲發酵,改用機械壓榨工藝,通過技術攻關,實現一年四季保證20日釀造周期完全發酵,以米酒比1:3高比率出酒。
技術革新帶來了穩定的出酒品質和強大的出酒產能。除卻磐安市場,周邊經銷店、餐飲店渠道同步跟進。與此同時,義烏進出口貿易大步飛躍,物流配套日趨完善。在捷克斯洛伐克經營中餐館的青田人瞧中了這口金華酒,大批量下單采購,為“瑯峰山”帶來了每年10多萬元的銷售額。
然而,這縷窖底傳來的金華酒香像一片樹葉,流行則像一陣風。改革初期,料酒圈百花齊放卻也是魚龍混雜,市場整體江河日下。“性情”更為熱辣的白酒成為人們餐桌酒水的主流。作為烹飪料酒,“瑯峰山”受運輸成本束縛,極難遠銷。由此,“瑯峰山”銷量攔腰斬了一半。
文旅融合探新途
二十多年的品牌積累,“瑯峰山”顯然以袋裝料酒的形象深入人心,如何開拓飲用酒市場?陳順財想到了創立獨立的子品牌。
2011年,陳順財注冊“俺郎冬窖”,取義金華方言諧音“我們”與金華酒“冬水釀冬酒”,以金華酒傳統釀造工藝制曲釀酒,試圖以高定價拔高品牌定位,投石問路,最終杳無音訊。
2014年,陳順財啟用“金婺坊”品牌,推出“金婺坊1999”、“金婺坊蓮子醬酒”這兩款陳釀白酒及“金婺坊老酒”五年金華酒陳釀。
起初,陳順財將這些酒推往農家樂、農特產店等渠道,10多萬元的貨鋪下去,隱沒多年的雙曲金華酒鮮有人問津。為了吸引顧客嘗試購買,陳順財不斷給“金婺坊”換包裝,從青瓷到黑釉,從梅瓶到廣口瓶。紅曲出味,麥曲出香,時間一長,酒香跟著酒味愈來愈濃。七旬老人喝了“金婺坊”,竟輾轉多趟公交車到泉口村找酒喝。
很快,“金婺坊”與“橫店文創”建立戰略合作關系,共同研發多款金華酒,以鮮明的地方特色產品定位,作為旅游產品向游客銷售,創造年銷售額40多萬元。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