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苑文 田雙雙攝
他從改革開放的大浪中走來,起起伏伏,踏出激蕩40年的風采;他在古婺茶香里耕耘,闖蕩南北,見證中國茶文化的興衰;他在命運的挑戰下磨礪,跌倒了又爬起來,綻放出金華茉莉花茶的中國姿態……從金華出發,輾轉福建,落地橫縣,最終走向全國,這一盞茉莉花茶帶著時代印記,如一位離鄉的游子,懷揣著一顆家國心,講述著一段故鄉情。
1 、千年茶故里,邂逅茉莉香
金華自古是茶的故鄉,南山北山,山頭臺地,到處都有茶園。在項衛星的家鄉——金華南山安地項村,世世代代守著五公里外的600多畝茶山,各家祖傳著炒茶手藝。一家每日二、三十斤鮮葉,起初手炒;后來,村里買了炒茶機,一天能炒近2000斤,炒好了各自帶回家烘。高中畢業后,項衛星回村做了出納,兼著炒茶,時常忙到半夜。雨天水汽蒸騰,燙得人滿手滿臉通紅。村里的茶都賣給了供銷社。村民們只留下殘余的黃片、黑片和老片,炒了自己喝。這茶叫“滿天飛”。
改革開放的春風吹起來,起初只是微風。項衛星和村里年輕人一起,沿著山壟摸到武義收干茶,賣到麗水賺差價。雅畈供銷社在雅干、項村等地設了檢查點,能阻不能罰,叫苦連天。政策再放開一點,個體戶便和供銷社一起競價收茶。“當時干茶收購價還不能變,但賣一車干茶就能以2.5毛一斤的批發價買到半車化肥,我們再以5毛一斤的市場價賣給農戶。賺的就是化肥的差價。”項衛星回憶說。
同樣在計劃經濟時代,北山的茉莉花茶就是金華一絕。絕在它終年盆養,夏防暑,冬御寒,花香濃郁,出味甘醇。而金華茶產業出現爆發式的增長,就源于這金華的盆養茉莉花。
那時,羅店有個金華茉莉花茶廠,安徽師傅來這里教授炒茶工藝。茶廠日日開秤收購現摘茉莉花,大批花農將茉莉鮮花挑到這里賣,附近大小茶廠也來趕集。一時間,羅店成了金華茉莉花交易市場。
“當時金華有最好的窨花工藝。”項衛星說。茉莉總在夜里開花。金華人午后采了花骨朵,黃昏起堆,溫度上升,攤涼,花開吐香,搬進分篩好的茶葉里,茶葉吸飽了香,進爐烘干。如此反復三次,再用鮮茉莉提香一次,出的茶有一股茉莉鮮香。午夜,茶成。窨花可從五月忙到十月,出的茶可賣到來年三月。
2 、金華茉莉茶,激越改革浪
改革之風越來越猛烈地由東南吹向內陸,大江南北掀起了一陣又一陣的洪流。一邊是山東客商紛至沓來,另一邊是婺州客商北上而去。
“山東當地水質不好,有咸味,十月后就天寒地凍。當地人習慣抓一大把茉莉花,泡一缸水,圍著火爐喝一整天。”項衛星說。金華茉莉花茶價廉物美,貿易量很快走到了全國前列。德州還出現了金華茉莉花茶市場,十幾噸茶一早送到,不到中午就能賣完,年銷量達到十幾萬擔。
深不可測的市場吞吐量驅動著金華茶廠如雨后春筍層出不窮,從最初合資的軍民茶廠、何宅的城南茶廠,到安地、箬陽,清湖、雅畈、華南等上百家茶廠。其中也有項衛星的東湄茶廠,年產量近200噸,依然供不應求。
顯然,金華當地的茶源已然滿足不了需求。大家紛紛到武義、杭州、紹興、安吉等地收購。蔣堂農場4000畝、開化農場10000畝茶園都成為其主要的購茶區。大體量的干茶流轉,吸引福建等地的茶商匯聚金華。金華成為當時著名的茶葉中轉站。
與此同時,金華各茶廠互相競價,向農戶大量收購現采的茉莉鮮花,價格持續走高。家住羅店鎮西吳聯村的吳兆明由此與金華茉莉花茶一起,開始了人生的大起大落。
1983年,吳兆明就地栽茉莉2.5畝,成了羅店西吳村茉莉花種植第一大戶。一家8口人貓在地里,從早上九點忙到晚上六點才肯直起腰來,日采茉莉鮮花300多斤。“那個時候開心啊,當時年代2元左右人民幣夠請十幾個人吃滿滿一桌。”當時茉莉鮮花3元一斤,彎腰采花無疑是在地上撿銀子。
這一陣“茉莉花茶熱”讓不少金華人挖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也讓金華茉莉花茶卷入了市場經濟的“魔掌”。當年,大批農民拉犁翻土改種茉莉花。第二年,茉莉花收購單價一路下滑到了5毛錢,農民們仿佛受了欺騙,又紛紛將茉莉花樹砍了燒柴。1986年,金華茉莉鮮花單價直接飆升到了8元。卻幾乎無花可收,金華茉莉花市場被打亂,茶商們無力承受突如其來的高成本,金華人更看不清市場經濟魔術般的跌宕起伏,金華茉莉花茶經濟陷入了迷途。
3 、婺茶走四方,勇闖大市場
越來越頻繁的信息交流,鼓舞著項衛星等金華茶商外出尋找花材,金華茉莉花茶隨之輾轉全國各地,尋找適合生長的土壤。福州茉莉花遍地叢生,采擷方便,人力與栽培成本低,是個窨香加工的好地方,可營商環境的水土不服讓金華茉莉花茶經濟屢屢碰壁。
1990年,金華茶廠終于在廣西橫縣落地生根。橫縣經濟并不發達,卻是個天然的茉莉花城。漫山遍野,茉莉叢生。一年四季,溫暖如春。每三天左右午后一場雨,澆灌出朵朵金花。有了一定資本積累的金華茶商三人一組,五人一隊,合伙包下當地茶廠全年的加工業務,并以5毛錢一斤的價格在當地收購野生茉莉鮮花,窨香后直接發往山東茶葉市場。從此,橫縣2萬畝山野茉莉被盤活,成為當地支柱產業,延續至今,實現年產值20億元。
這20億元的大市場,成功的關鍵還在于金華茶商從生產到銷售的南呼北應,協作發展。上世紀90年代初,吳兆明便攜妻子北漂。那時候,北京城還不大,二環以外都是菜地。兩人擠在二環外一間6平米的小房子里,為了省錢,將倉庫租在了四樓。每次貨到,夫妻倆一箱箱扛到四樓。吳兆明要在凌晨4點起床,扛下四箱共120斤貨,穿著一件大破棉襖,5點半的早班車,到城鄉的經銷店上門推銷。
入了夏。金華的茉莉花茶在北京城大受歡迎,各家單位紛紛批量購買,作為防暑降溫茶分發給員工。物資交流還不通暢,渠道是絕對優勢。12元一斤的進貨價,一斤賺5元,還比北京老字號茶店零售價便宜了10多元。花2元坐公交,來回一趟能賺200元。
那時最流行的廣告方式是寄信。每天寄200封產品介紹信,平均能收到30幾封回信。業務量越來越大。吳兆明買了輛三輪車,每天載12箱茶蹬23公里往城里城外送貨。
到了1992年。吳兆明用賺到的錢,給自己換了輛天津大發。“紅色小面包”走出北京城,輻射河北、山西,以物流優勢實現日均銷售額破萬元。
改革開放的大潮從東南沿海席卷到了紫禁城的城墻根下,將中國經濟重新洗牌。1997年,吳兆明在馬連道開了他的第五家茶葉店。馬連道本是北京茶葉總公司所在地,曾是北京2000萬人口唯一的“茶葉罐”。國企改制后,五湖四海的茗茶鋪子在這條街上姹紫嫣紅開遍。吳兆明守在茶葉店里,招呼員工們得了空就挑揀茶葉梗,再從100斤茶里篩掉2斤碎末,定價總要比茶葉總公司便宜,稱好了茶,再贈送幾泡。街上的個體茶鋪生意一日比一日紅火。買茶的客群不斷從“大茶葉罐”里四散分流。馬連道還是北京城里飄滿茶香的馬連道,只是你方唱罷我登場,換了當紅的主角。
大體量并不意味著擠入了名茶之列。南方的茶商都想不明白,橫縣直供的茉莉花茶,茶香濃郁,茶湯清亮,北京人為什么不喜歡?直到有一天,吳兆明找到北京茗茶老字號討教秘籍,“北京人覺得,沒有湯色不是好茶,就是白菜幫子味兒,得學會拼配花茶。”于是,吳兆明一一拜訪張一元、吳裕泰、元長厚等名牌茶樓,進車間跟老師傅學習茶葉拼配。
2000年,金華200多戶茶商進軍首都馬連道茶市場。北京茶業營商環境好,高端客戶多,金華茶商開始琢磨起小眾茶,對接上了港澳客商,從京城出發,輻射全國,逐步打開了高端茶市場。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