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以來,寒潮一波接著一波地來,氣溫持續處于“低迷”狀態。氣溫雖低,但婺城的孩子、家長、老師卻做著一件件溫暖的事,有的是幫助身邊需要幫助的人,有的是為千里之外、素不相識的人送幫助,他們的善舉給寒冷的冬天注入了愛的溫度,溫暖人間。
暖心行動,原來可以是身邊的一件件小事
“叔叔,您好,我是育才小學的學生。祝您新年快樂,金豬送福。”前不久,一群身穿紅色校服的學生走上熱鬧的市區街頭,為忙碌的人們送“福”。“寒冬臘月,我們想以自己的方式,把這份新年祝福送給每個人。”育才小學學校大隊輔導員錢睿興奮地和記者說道。
一直以來,育才小學堅持“陽光育才”理念,這與環小的暖教育不謀而合。這不,這學期期末,學校組織開展了一系列暖心行動,首屆“感動育才十大人物”評選、現場書寫春聯、送春聯活動……一件件暖心行動的舉行,讓育才的校園里涌動著一股股“暖流”,讓育才人的心里深藏著一份份暖意,從而傳播起一件件暖心小事。
這不,在今年的1月18日,育才小學就舉辦了書寫春聯活動,活動現場,有這樣溫馨的一幕,一位80歲的老人和外孫女一起寫春聯,老人告訴記者,自己在村里也經常給鄰居寫春聯,不寫春聯就沒有年味,“這個活動讓我們祖孫合作了一把,最重要的是讓這項傳統藝術得以傳承下去。”
傳統藝術可以傳承,愛心同樣也可以傳承。元旦那幾天,金華的氣溫一度刷新最低值,人們翹首以盼的雪也終于洋洋灑灑地飄下來了。盡管天氣寒冷,但育才小學五年級的學生周文博和曹正澤跟著自己的爸爸媽媽卻做了一件溫暖的事——為市區的環衛工人送姜茶。
“那天早上,我們四點就出門了。出門的時候,天還很黑,氣溫很低,我們帶著帽子、圍巾,裹得嚴嚴實實的。到了約定地點的時候,環衛工人已經在打掃大街了。”回憶起那天送姜茶的事情,周文博的話匣子一下子就打開了,“我們把先前準備好的姜茶給環衛工人送上,并幫助他們打掃馬路。”
凌晨四點的婺城寒氣逼人,喝著他們送上的熱氣騰騰的姜茶,環衛工人的臉上露出了開心的笑容,連連道著“謝謝,謝謝。”
“原來,幫助他人真的是一件溫暖的事情,不僅可以溫暖到他人,自己獲得肯定的時候,心里也會暖暖的。”曹正澤一臉驕傲地告訴記者。
其實,像這樣的暖心行動,育才人還做過很多。扶老人過馬路、拾起人行道上的垃圾……
“溫暖教育,不止是一句口號,而是應該付諸于實踐。我們想讓孩子們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盡己所能去幫助他人,點滴小愛終會聚成大愛,溫暖婺城的每個角落。”育才小學校長梅佩芳說道。
暖心行動,為遠在千里的他們送上急需的物資
“金華環城小學二(6)班的小朋友,謝謝你們的愛心,我們會好好學習,歡迎你們到上地坪小學來!”2018年末,一段來自1200多公里外黔東南的特殊視頻,視頻中,一群穿著校服的孩子們大聲地說著開頭的那段話,表達了他們對環城小學小朋友帶給他們的溫暖。這段視頻,讓環城小學二(6)班的孩子們一個個都欣喜若狂,“我們的愛心他們收到啦!真開心!”
據了解,視頻中的這些孩子來自于上地坪小學。上地坪小學位于貴州黎平縣龍顏鄉上地坪村,位于谷地的一所小學,那里條件十分艱苦,村民收入極其有限。
兩所相隔千里的學校怎么會有交集呢?“這還得歸功于我們班里的一位家長。”環城小學二(6)班班主任蔣旭霞告訴記者。通過這位家長提供的信息,蔣旭霞第一時間與上地坪小學取得了聯系,了解具體情況,詢問其具體所需。
入冬以來,氣溫一直處于“居低不上”。蔣旭霞擔心山里的孩子在這個寒冷的冬天受冷,便在家長群里征集意見,希望能夠為遠在千里之外的大山孩子們送上溫暖。
經過大家的討論,決定開展一場義賣活動,讓班里的孩子參與其中,用自己的勞動所得來獻愛心。11月底,一場“大型”義賣活動在金華汽車城拉開序幕。孩子們把自己心愛的玩具都擺出來了,玩偶、書籍、模型……應有盡有。活動現場,孩子們一個個熱情高漲,各顯神通,有的豎起招牌,有的吆喝張羅,有的熱情上前推銷……在孩子們的熱情“推銷下”,現場的“商品”很快就銷售一空了。“這次義賣活動以及家長捐款,我們共籌集了4501元,這些錢,我們將全部用于上地坪小學的體育用品采購和金華福利院的桌椅采購。”
在相關愛心的人士的助力下,愛心款項以及物品經過千里迢迢到達了上地坪小學孩子們的手中。
原本沒有任何聯系的兩所學校,因為愛,有了交集。
無獨有偶,同樣是在環城小學,一(3)班的孩子們也把愛心傳達給了千里之外素不相識的廣西省南丹縣山區的孩子們。
2018年的12月,一張由環城小學一(3)班班主任鄒莉萍發到家委會群里的照片,引起了群里家長們的強烈反響,“太可憐了,這么冷的天都沒有一件像樣的衣服穿。”“對呀,腳上還穿著拖鞋。”“鄒老師,我們能為他們做點什么嗎?”在家長們的強烈“要求”下,鄒莉萍擬定了一份倡議書發到家委會群。一石激起千層浪,倡議書一發,立馬引起了家長們的積極響應,“太好了,我們馬上把家里的舊衣服整理出來。”
為了千里之外從未謀面的孩子們,家長們積極行動,不但找出自家的過冬衣物,還收羅了親戚家、朋友家的,有些甚至是買了全新的圍巾、手套和被子。短短一個星期就手機了滿滿23袋衣物和22床被子。
12月23日,滿載著孩子們愛心物資的車輛向著廣西省出發了,“希望我們的愛心物資能夠讓山區的孩子們度過一個溫暖的冬天。”鄒莉萍說道。
暖心行動,把改變命運的教育理念帶給山區教師
每年的歲末或年初,站前小學校長施益新都要做一件特別有意義的事情——和浙師大的老師一道跨越千山萬水,遠赴千里之外,去看望祖國邊遠地區的校長、老師和孩子們。2019年年初,這場約會如期而至。
1月7日,施益新一行到達了距離重慶三百多公里的黔江區石會鎮中心小學,這是一所四面環山的百年老校。“走進這所學校,在學校的陳列室里擺放著各種各樣的獎牌,朗誦二等獎、表演唱三等獎……”施益新告訴記者,“看著一塊塊金燦燦的獎牌,你完全不會覺得這是一所偏遠的山區學校。”
“其實,這和該校近年來探索德育教育創新評價之舉有關。”施益新說,對于任何一所學校而言,學校的發展離不開校長的辦學理念。教育是需要不斷思考的,是一門需要不斷修行的課程。
作為浙師大“校長國培計劃”影子工程的受益者——石會鎮中心小學校長姚麒麟,他把自己從浙江金華學校學習到的經驗,再結合自身學校的特點,積極創新,大力發展德育教育。在姚校長的辦公桌上,放著一本“養正銀行儲蓄卡”,這引起了施益新的關注,細細詢問,原來,這本“養正銀行儲蓄卡”是該校“養正教育”實施的具體體現。“我們把學生所做的好事、正確的事在‘養正銀行’里以積分的形式存起來,學生沒有按小學行為規范要求做事,違反學校紀律,要在‘養正銀行’中支取。”姚麒麟介紹道。
“呦,這和我從美國帶回來的‘一串項鏈’有異曲同工之妙啊。”施益新笑著說道,“我們的教育不應該停留在嘴巴的說教上,教育需要有激勵的手段、具體的方法。你這項舉措也很有新意,這項創新性地舉措能夠激勵學生更好地成長。”
和石會鎮中心小學比起來,黎水鎮竹園小學就顯得有些“落后”。這是一所村小,四個班、六個老師、五十幾個學生,一二年級包班教學。“聽學校的老師介紹,這所學校里的大部分學生都是留守兒童,六個老師幾乎把全部的時間都花在學生的教學和生活上,對于德育教育的創新就少了。”施益新告訴記者,“提起偏遠的山區學校,貧窮、落后或許是大部分人的固有印象。然而,這次踏上重慶回訪之路,完全顛覆了我的想象。”說起偏遠山區學校的變化,施益新的眼里散發著驚喜。得益于國家政策的扶持,在走訪的幾個學校里,他們看到了標準的塑膠跑道、齊全的電腦多媒體設備、還有“每日一餐”的食堂管理體系……“從硬件設施上來說,浙江和偏遠山區學校的教育差距在縮小,但是他們最缺的就是教育理念。”
為此,施益新此次一行,不僅僅只是簡單的回訪,更重要的是帶去自己多年經驗所得的辦學理念。說起施益新,在教育界可是出了名的“金點子”,有想法、有魄力,在他的帶領下,站前小學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引來了一批又一批的考察團前來參觀、學習。
“此次回訪時間短,行程緊張,能夠傳授的經驗也有限。不過,現在手機、電腦這么方便,以后你有什么問題也可以隨時咨詢我,我們學校老師的優秀課件、教學案例等資源也可以通過互聯網進行分享。”臨走時,施益新還不忘“叮囑”竹園小學校長。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