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委員其實并沒有做什么事,主要還是提提意見,所有的成績都是靠各村自己的努力實現的,”鄭艷球笑著告訴記者,“我們能做的就是多走走,多為他們發現問題,再多提些意見建議。希望在各方面的努力下,村民們可以生活得更好。”
鄭艷球是沙畈鄉梧桐村、銀坑村、潭背村的聯村委員,同時也擔任沙畈監督組的組長。一年來,她積極投身聯村工作,當好宣傳的小喇叭,主動與鄉里、村里聯系,開展治水宣傳活動,普及治水知識,宣傳治水意義,傳遞治水正能量。除此之外,她還積極投身劣五類水剿滅、垃圾分類、地質災害點搬遷、四治兩化、查找危舊房等工作,到可能是死角或者群眾有反映、黨委政府一時顧及不到的地方開展查找監督工作,促進重點難點問題的解決。“2017年汛期的時候,下著很大很大的雨,這種天氣山里是十分容易發生地質災害的,尤其沙畈鄉的黃家田村還有1個地質災害點,”鄭艷球回憶,“挺危險的,所以我們委員和鄉干部就算冒著大雨也要進去。經過耐心勸說,那兩戶農戶終于同意在大雨期間先搬去禮堂住。”這樣的事例還有很多,鄭艷球也總是哪里有“疑難雜癥”就往哪兒沖,然而在她心里這卻算不得什么事兒,“都是應該做的,這就是我的工作!”
“鄭委員經常來,最少一個月來一次吧,”鄭艷球的聯絡村干部如是說。為了更多地發現問題,鄭艷球一有空就往聯系村里走,就連位置偏遠的小洋坑村,她也是常客。鄭艷球告訴記者,自己初到小洋坑村走訪檢查時發現該村有十幾座露天廁所,平時就臭氣熏天,夏天更是蚊子蒼蠅滿天飛,加上小洋坑村地理位置特殊,兩邊都依河而建,汛期極易出現糞便泄入水庫的情況影響水質。當時張茹先主席非常重視這個問題,立即與村干部溝通,才得知村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也在一直努力,還造了公共廁所,只是村民嫌麻煩,加上不方便積肥,露天廁所的拆除工作也遇到了瓶頸。了解這個情況后,鄭艷球馬上和村干部一起給村民做思想工作,在張茹先主席的努力下籌集資金3萬元幫助該村拆除填埋了所有露天廁所并補植了綠化。“再回訪的時候,發現小洋坑村煥然一新,環境好了,村民的幸福感也高了,”鄭艷球同記者說。
作為沙畈監督組的組長,在一次民主監督活動中,鄭艷球發現整個沙畈的居家養老中心已經建好,大部分村都在正常運行,但是受村集體經濟限制,有的村遇到了困難,運行情況并不理想。“村里老人過來吃飯,大概也就收2、3塊,連燒飯人員的工資都付不起,基礎設備很差也沒錢換,吃飯用的鍋碗瓢盆很多都破了,”鄭艷球說,“銀坑村又是革命老區,老人多,80歲以上的就有50多個,60歲以上的有100多個呢!”跟村書記了解了情況以后,為解決他們的燃眉之急,身為民盟婺城總支主委的鄭艷球,立即回去召開了總支班子成員會議,商議助力銀坑村居家養老中心,后來她帶著盟員來到銀坑村為居家養老中心捐贈大米500斤、食用油40箱。在年底的時候,鄭艷球還去探望慰問了沙畈鄉梧桐村、潭背村、石宮村、皂里村、坭山塢村等5個村的10戶貧困戶,并送上慰問金,將溫暖帶給了那些因病返貧的、沒有子女照顧的、生活貧困的村民。
談及自己“一村一委員”的履職之路,鄭艷球顯得十分欣慰:“這是我的工作,是我的分內之事。我也沒有做什么大事,沒能給村里帶來什么顯著變化。只是多走走看看,發現問題再提出整改意見,協助村干部的工作。村民的生活變好了,我們也開心!”
(見習記者賈佳)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