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黨課”、黨員活動日、“四式”組織生活模式,近段時間,城東街道各社區立足兩新組織實際,適應服務對象、服務內容、服務方式的變化,積極開展創意黨組織生活,增強其時代性、針對性、實效性。
八詠樓社區
探索推行“微黨課”機制
“微黨課”,即各黨支部在集體學習活動之前,鼓勵普通黨員走上講臺,以黨性黨史、黨章黨規為本,以身邊黨員先進事跡、自己了解的黨員模范形象為點,講感悟、談體會、以小見大,互動交流,加強思想政治建設,筑牢黨性教育根基。自4月份以來,八詠樓社區黨委集中開展了“黨員人人上講臺”微型黨課教育活動。在社區黨委書記陳建新的帶頭示范下,每位社區干部走上“講臺”為全體黨員講授黨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微型黨課人人講,就是利用每次周前會讓每位社區干部輪流主講。為改善支部力量薄弱的情況,社區在每個黨支部都派了一名社區工作人員擔任各支部的黨建工作聯絡員,協助做好黨建工作,每月黨組織支部學習時事熱點、先進事跡等,在較短的時間內,以豐富的形式、獨到的視角,闡釋自己的觀點。
首先,微黨課的第一課由社區黨委書記陳建新帶頭示范,主講了“做一名合格的共產黨員”,社區干部也踴躍嘗試,積極參與到講黨課活動中來;其次,“微黨課”“微”在地點小、范圍小,但內容不能少,形式更不能舊,在學習中,每位黨員通過“講、議、評”三個環節,力求學習形式多樣化、新穎化、靈活化;最后,“微型黨課”學習內容作為社區黨員理論學習的重要方面,力求學習深入、實在,切實上好“微黨課”。
在“人人講黨課”活動開展后,陳建新表示,活動既豐富了黨課教育內容,又改變了傳統黨課教育形式,最重要的是教育成果顯著。“通過這種互動的學習模式,使授課者通過準備和講解過程豐富了理論知識,提高了表達能力,增強了綜合素質,也使聽課者耳目一新,提高了學習效果。”
桃園社區
深入開展社區工作體驗
身處一線的社區工作任務日益繁重,而社區黨組織不乏一些社會及生活經驗豐富,具有較強溝通、協調能力的黨員,為了讓這些黨員能夠發揮作用,成為社區工作隊伍的幫手,桃園社區以“體驗一線,發揮余熱”為主題,讓黨員參與社區日常工作。日前,桃花苑黨支部的十幾名黨員與社區工作人員一起,在社區居家養老中心集中,啟動了該支部今年的第一次工作體驗日活動。
當天,社區布置的工作任務是發放分類垃圾桶和垃圾袋,同時向桃花苑小區居民收取2016年的衛生費和歷年欠繳的費用,黨員上門后,以小區居民、鄰居的身份與居民拉家常,介紹收費的標準和用途。在收取衛生費的同時,社區黨員發揮了宣傳員的作用,向居民宣傳垃圾分類的知識,還幫助一些年老體弱的居民搬運垃圾桶等,與居民的親密交往,也體現了社區黨員良好的精神風貌。
從會議室走向居民區,是一個鍛煉隊伍的過程。基層黨組織隊伍中,黨員年紀大,年輕黨員工作慢,對于社區工作有些力不從心,特別是黨支部的帶頭人青黃不接,通過該項工作,也可從中發現一些好苗子。同時,通過對社區工作的體驗,也使黨員隊伍成為社區工作不可多得的幫手。
據工作人員介紹,從5月份開始,桃園社區將此項活動作為常態化開展,每個支部每年開展2次體驗日活動,每位黨員每年參與體驗至少一次,體驗內容主要是社區工作中側重于群眾性的活動。既豐富了黨組織生活的形式,也能在活動中發揮黨員隊伍應有的作用,更能突出了“兩學一做”中“做”的環節,通過學做結合,相輔相成,使“兩學一做”工作落到實處。
形成“四式”組織生活模式
青春路社區
近年來,青春路社區黨委針對社區黨委下屬12個支部黨員人數多,黨員年齡偏大、身體狀況偏差但學習意識強、政治信仰堅定的實際狀況,拓展思路、豐富內容,注重加強對組織生活的分類管理,形成了“四式”組織生活模式。
一是集體式組織生活。對身體健康、精神充沛的老黨員,每月開展一次集體組織生活。如聽講座上黨課、觀看遠程教育、交談學習心得、外出統一活動、黨員文藝風采展示、黨史知識競賽、志愿服務等等。
二是結對式組織生活。對大病居住在子女家或長期住院的黨員,安排專門黨員與之結對,通過定期上門慰問或電話溝通來進行思想交流,增強黨員對當前形勢和黨的方針政策的理解,讓在職黨員融入社區黨委的組織生活。
三是流動式組織生活。針對行動不便、身體不佳的老黨員,在集體組織生活后由社區黨委成員、黨支部書記和一名黨員骨干到這類黨員的家中為他們過組織生活,傳達組織生活內容。
四是網絡式組織生活。在職黨員、流動黨員通過社區紅色陣地微信群進行學習,社區黨委定期把“兩學一做”等黨建要點上傳至群內,網絡課堂讓黨員隨時隨地學習,提升學習教育實效。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