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宅二村有一個特殊的文化禮堂,這里一直是鄭宅村的宗祠,有著一百五十多年的歷史,在經歷抗日戰爭的時候,這里曾經被日本人一把火給燒毀了,在新中國成立之后,鄭宅村村民將自己的宗祠重新建造起來,如今,這里更是鄭宅村的精神文化中心。
“承夢得前人之意志,啟鄭宅后世之繁華。”這是鄭宅二村放在文化禮堂墻面上的一句話,也是鄭宅村的精神口號。對于鄭宅村人來說,鄭宅村是白沙溪畔的明珠,歷經了六百四十年的風風雨雨,經過歲月的沖刷,歷經滄桑的洗禮,村民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和對未來的向往,創造了屬于自己的五味俱全的歷史,幾十代人的腳印、汗水和心血灑滿了這片生育、養育自己的土地,鄭宅村的村民對于自己的家園有著不可磨滅的感情。
鄭二村的這個祠堂還保留著它一直以來古香古色的味道,原先在祠堂門口有一對旗桿,從門口進去可以看見地面上有小塊鵝卵石鋪成鹿的形狀。據說,這對鹿是可以用來預測天氣的,原來每逢下雨時節的時候,這對鹿就會因為水氣變得潮濕而顯露出來,這樣,村民一看就知道是要下雨了。聽老人們講,鄭二村的祠堂是皇帝下旨才造的,傳說皇帝還沒登基的時候,鄭氏的一位太公當過太子的先生,并且救過太子。之后,這位太子登基當了皇帝,為了報答先生的救命之恩,便下旨可以在先生的家鄉鄭二村建造祠堂,并且可以做成平頭的梁和直形的灰磚,在當時,平頭梁代表了皇帝。
除了葉氏祠堂外,鄭二村還有一個文化長廊,過去村子里的房子都是堂樓廳的樣式,建造非常精美,并且村子里的房子都是用長廊連接在一起的,就連下雨天也不會淋到。可是,就在1942年農歷六月初三這一天,日本人放火將村子里的四五百間房子全部燒光,只剩下一個太祖廟。2011年村兩委在區移民辦的幫助下,投資20多萬元新建了這個文化長廊。
在鄭二村,文化禮堂是村民的美好精神家園,兼具了村務管理、文化傳承、培訓學習、教化熏陶等功能,融合了先進文化與地方文化,現代文化與傳統文化為一體,是推動農村文化工作體制創新,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新型農民的重要場所。金華市文聯經常將鄭二村的文化禮堂作為表演活動的場所,去年5月,市文聯主席金云平帶領由60余名文藝骨干組成的文藝志愿服務隊來到安地鎮鄭二村,以“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為主題,開展文化走親活動。演出過程中,婺劇《鬧花臺》、婺劇折子戲《對課》、婺劇清唱《打金枝》,小品《垃圾分類從阿郎做起》等精彩節目贏得了現場觀眾的陣陣掌聲。與此同時,在該村葉氏宗祠內,多名書畫家現場揮毫潑墨,根據當天采風積累的文藝素材,創作了一批書畫精品,使文化禮堂真正成為了百姓的精神家園。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