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走進竹馬鄉姜衙村,讓你眼前一亮的不僅僅是村里干凈整潔的道路、寬敞明亮的辦公大樓、溫馨舒適的愛心食堂以及修葺一新的姜氏祠堂,還有那姜衙人煥然一新的精神面貌——
“聽說辦公樓里新建了文化展示廳,我們一起去看看。”“爺爺,帶我去文化展示廳吧,我要聽你講故事。”“走,一起去文化展示廳里看書。”……這幾天,姜衙村的文化展示廳里顯得格外熱鬧,村里的老老少少們在晚飯后都會不約而同地聚到這里參觀、交流,場面溫馨而又和諧。
今年,在婺城區委宣傳部的大力支持下,竹馬鄉黨委、政府在姜衙村建成了全鄉首個文化禮堂。整個文化禮堂主要由“一廳兩場所三堂四中心九廊十景”構成。其中,“一廳”指的是位于村辦公大樓第二層的文化展示廳,里面主要由村史廊、成就廊、特色廊、尚賢廊、故事廊、民俗廊、愿景廊、夢想廊以及笑臉廊等九廊組成;“兩場所”指的是辦公樓前村民文體活動場所、牌坊村民休閑活動場所;“三堂”指的是姜氏祠堂、善美講堂以及愛心食堂;“四中心”指的是便民服務中心、“春泥”活動中心、老年活動中心以及水上活動中心;“十景”包括了古橋古驛道、千年古樹、節孝牌坊、經幢、姜衙寺、民國中西結合建筑、姜衙新區、和諧亭、旗桿石以及里斗垅水庫。
“文化禮堂的建設,為村民們提供了休閑活動場所,也為村民們學習老祖宗們留下來的‘禮樂文化’創造了條件。”村黨支部書記姜建宏說。
原來,姜氏家族在歷史上曾出過四位進士,分別是姜璉、姜麟、姜絅和姜應甲。而無論是擔任地方官員的姜璉、姜麟、姜絅,還是擔任中央官員的姜應甲,都一直將禮樂刑政作為執政理念,并堅持“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思想,創造了姜氏家族的輝煌,其理念也被姜氏一代代傳承下來。也正因如此,姜衙村文化禮堂在建設過程中,充分挖掘了先輩們留下來的“禮樂文化”,并以其為主體,以“善美教育”為主線,打造“禮樂姜衙”。
為充分體現“禮樂文化”的豐富內涵,竹馬鄉鄉干部和村干部在專家、學者的幫助下,將其“分解”為“忍、志、和、容、孝、廉、儉”等七個方面,并通過村民喜聞樂見的方式加以展示。“‘禮樂文化’博大精深,值得我們每一個姜衙人去學習。”在看完“禮樂文化”的展示內容后,今年82歲的姜志明老人深有感觸地說。
不僅如此,在文化禮堂建成后,姜衙村陸續開展了一系列傳統文化活動。今年7月13日(農歷六月六),村民們拿出了珍藏多年的家譜,整理出了二十多年沒有使用的婺劇戲箱放在太陽底下晾曬。借著這個機會,村里的老人們向孩子們說起了家譜和戲箱的故事,讓孩子們更好地了解姜衙的過去,引導他們成為一個有夢想、有文化、有孝心的人。同時,老人們借著文化禮堂建設的機會,開始向年輕一輩們講訴姜衙的過去和先輩們那些讓人津津樂道的事跡。于是,每到傍晚時分,勞作一天的姜衙人都會來到村里的一塊空地上,圍著老人聽“故事”,現場氣氛活躍,其樂融融。重拾過去的回憶,讓姜衙人明白了一個道理:姜衙人非常努力,也非常優秀,先輩們堅持的“禮樂”和“善治”思想一直都值得推崇。
傳統文化的充分挖掘和展示,讓全村村民對其有了全面的了解,也深深影響著每一個村民的日常生活。在文化素質提高的同時,村民們行為也慢慢地發生著變化:尊老愛幼多了,遇事謙讓多了,誠信創業多了,踏實肯干多了,重視對孩子的教育多了……
當然,前期收集文化禮堂資料的過程,也是鄉干部、村干部和村民自我教育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鄉干部和村干部堅持“以人為本”,深入到每一位村民家中,廣泛征求村民們的建議,同時借助村民的力量收集到更全面、更完善的資料。而村民也在參與過程中受到了文化熏陶,自豪感和歸屬感油然而生。另外,先輩們先進的事跡,讓鄉干部和村干部耳濡目染,也激勵著他們做好本職工作。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