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白沙后杜杜氏有個先祖在朝為太醫,有一年太后娘娘(宋太祖趙匡胤之母)下身生了瘤毒,病情十分嚴重,服了好多藥物也不見好,杜太醫醫術精湛,當朝出名,但在古時男士怎好近身為皇太后動手術,別說太后,即連一般后宮嬪妃也是難以做到的事,無奈,杜太醫急中生智,想了一個辦法,一天他悄悄地在太后娘娘常坐的坐氈之下藏了一把利刃,太后娘娘當然不知內情,她跟往日一樣,由侍女攙扶著,不經意地往氈墊一屁股坐了下去,可想而知,那氈墊之下的鋒刃受力后就刺破了太后娘娘的下身,膿血即刻一傾而盡,不日,太后下身毒清病愈,太后由驚變喜,皇上大悅,就犒賞杜氏太醫,并傳旨下去,讓地方官府為太醫老家造了一座偌大的官宅,名號“大雅堂”。
其實真實的歷史并非似傳說一樣,只是經過后人數百年、上千年的傳言,哪怕不是面目皆非,也會變樣成有是有非。杜太醫和“大雅堂”倒真是有,大雅堂歷經六百年的風雨飄搖,最終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坍塌成廢,筆者年少時親眼目睹其雕梁畫棟、宏偉壯觀之情景。而杜太醫當然也名副其實,查白沙杜氏宗譜或見早年《湯溪縣志》均有詳載。杜太醫,名通,字彥達,生于元末,為明初三朝御醫,志載杜通曾隨成祖朱棣三次北征,功高卓著,朝廷多有封犒。他不僅以醫入侍宮室,并為不少臣民治愈頑疾,時有太子太保、宏文館大學士、明初名臣劉伯溫親筆記事曰:“彥達今為御醫,今年仲冬予有疾,彥達來視予疾,砭之加以藥,疾止復如初也。”更有成祖朱棣于永樂十五年(1418)作詩一首贈送,詩中道:“針書博覽析理明,青囊金匱尤研精。濟人利物心氣誠,江南江北馳芳名。天資秀敏人中英,襟懷磊落冰壺清。醫人醫國咸見稱,回生起死如通靈。”杜彥達留于白沙地方民間的傳說頗多,其人其事志書家譜多有記載。而傳說中的太后娘娘其人軼事也并非虛構,考《白沙杜氏宗譜》有載,說唐名相杜棱、杜建徽其四代孫杜爽生有五子二女,其長女長大成人后嫁于河北涿州名門世家一個姓趙的將軍做媳婦,次年(927)生下一子,因其嬰體帶有奇香,家人為此喚其“香孩兒”,此童便是后來舉世聞名的宋太祖趙匡胤。趙匡胤與弟趙光義兒時因其父常年南征北戰,家事全由母親杜氏操持,兵荒馬亂年代,杜氏挑著一雙男兒經常逃難荒山野嶺之間,為此,趙匡胤稱帝后,格外孝順母后娘娘,并賜封大小母舅杜審琦、杜審瓊、杜審肇、杜審進等以高官重任,此等均有史載。又考,白沙杜氏在晉朝時有個先祖叫杜錫,字世嘏,晉朝名將名家,系杜氏六十二世祖杜預之子,史載杜錫年少盛名,初期官至太子舍人(侍官名),后累至光祿大夫、尚書左丞。唐初名相房玄齡所撰《晉書·杜錫傳》言:錫遷太子中舍人,性亮直忠烈,屢諫憨懷太子,言辭懇切,太子患疾,后置針著錫常所坐處氈中,刺之流血……“此文句之意即為太子患有股瘡,杜錫事前將利針置于自己常坐的氈墊之下,因太子與舍人杜錫相處無間,生活中經常不分你我,好生隨意,那日,太子不經意間坐之杜錫坐椅,不禁被氈下利針刺之,遂而膿血流瀉,毒清病愈,太子病雖好了去,終因意外受驚,從此后見座就渾身緊張,不時感覺“如坐針氈”。
綜上所述,可見白沙杜氏關于當年杜太醫為太后娘娘妙治頑疾的傳說故事,其實與上述三則杜氏傳說均有干系,你一言我一語,不盡傳言,一代傳之一代,數百上千年間,不覺就混為一談了,然傳說即為傳言,不比譜志正史,傳說有不切之處,亦屬常有,不足為奇,反為有趣也。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