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的山啊白沙的水,白沙處處好風景。這話一點也不為過,沿白沙溪水逆流而上,初經白龍橋,再過玉山潭,洞山映斜塔,瑯峰赤壁崖。往里走,百里峽谷,千渦石溪,蒼柏翠竹,綠樹眾林,松鼠跳,小鳥飛,千丈石徑通天行。往前走,不覺山回路轉又一村,小狗叫,公雞鳴,青磚灰瓦飄炊煙,世人皆說是桃源。明清之前,高儒沙畈還真的就叫桃源鄉。有古人贊龍溪綠水,賦詩一首,詩曰:“千古龍溪著白沙,兩岸蒙養萬人家,橋橫綠水臨流轉,寺養紅山落照斜。”唱者如癡如夢,觀者如臨仙境好生形象生動。
白沙的山好水好風景好,更可貴的是白沙有先賢無數,一條看似不經意的小河,卻孕育了萬千名賢名臣。
中唐期間,先有詩人吏部尚書滕珦奉旨落戶白沙溪口,三個兒子滕遂、滕邁、滕邈連中科舉及第,既系詩才,又為名臣,青史有載。特別是滕珦、滕邁父子二人名聲更甚,不僅朝廷恩寵,又因文風極佳,好結友朋,白居易、劉禹錫、岑參、趙嘏等均紛紛為他倆賀詞贈詩,盛贊他們有德有才,為官為學,文武兼收。
北宋年間,又有漢相倪寬后裔南遷長山龍門,太學博士倪允才初登進士榜,官至國子監,辭歸龍門里,創辦“季原堂”,育才眾門生,何基、倪瑀、倪公度、倪普、倪澄一館五進士,震驚江南和江北。特別引以為榮的是倪普,自幼不凡,善讀詩文,時人有“才猷德業照然,堪為一世山斗”之稱。淳祐九年(1250)進士及第,榮登一甲第三,擢探花郎,后官至端明殿學士,禮部尚書,吏部尚書。樞密院事(丞相)。還有倪公度、倪公晦、倪公武三兄弟,博覽群書,精讀詩經,學有所成,盛名噪世,時人稱“倪氏三倪,一門三孟”(因兄弟三,字為孟容、孟德、孟陽,故為三孟),時有詩人奉贈倪氏,其中有贊:“一門三孟盡英才,運干由來契魯齋(學館名),十二人中名不朽,聞孫千古一輿懷。”
南宋年間,有下楊、雙牌白沙楊氏二家,爭相競學,各有所成。據《湯溪縣志》所載,下楊人楊通,于宋崇寧五年(1106),蔡崇榜進士及第,官至提舉淮西路;楊應以子榮贈銜大中大夫五品官;楊惇,楊通長子于大觀三年(1109)乙丑科進士及第,官至中奉大夫;楊愫,楊通次子,舉貢國子監,授江南東路都督市易官;楊節之,嘉定十六年(1223)癸未科進士及第,授文林郎;楊夢午,咸淳十年(1274)甲戌科進士及第,官至桐廬縣令;楊紀,舉貢國子監,授登仕郎;楊侃,國子監貢生,官至廣昭知州,還有楊倬、楊泳、楊寅、楊深、楊溱、楊浩、楊杰、楊注、楊瀘等十余人分別舉貢國子監(舉人,即被舉薦當朝最高學府太學院,也稱國子監深造),并授不同品級官員。雙牌村人楊克忠,也于紹興二十年(1160)高中進士榜,官至通奉大夫。楊總,楊先忠長子于慶元二年(1196)高中進士第,官至江南東路安撫司。楊克忠三子楊紳,楊總長子楊憲均被舉薦太學院貢生,后分別任松陽縣令和信州推官。
明洪武年間,先有古方人朱寧,跟隨明太祖入仕從政,官授汀州同知,又遷河間府知府,靖難事變,率兵頑抗,兵敗歸隱,后因忠孝,被賜封忠烈。再有朱義,皆為父、伯榮而蔭表,被授廣西、山西按察司,兼知太原縣事,從五品。朱勝,明永樂十五年(1417)舉人,初授刑部主事,后升刑部郎中,再任武昌、蘇州知府,蘇州百姓贊其愛惜百姓,治政有方,特作十善詩,曰“金華山水育英奇,敕守姑蘇聲譽馳”。景泰三年(1452)因政績優,升任江西布政司。古方人楊榮,更為顯赫,于建文元年(1399)參與鄉試,便得中第一為解元,次年進京會試中進士第三名,殿試得二甲第二,初授翰林編修,后不斷升遷,授翰林大學士、文淵閣大學士、謹身殿大學士、官至太常寺卿、太子少傅,曾兼任工部尚書,兵部尚書,直至內閣大臣。楊榮為政四十年,老成持重,謀而能斷,臨事不懼,處事不亂,深得人主寵信,世稱唐朝良相“姚崇第二”。楊榮不但從政俱優,文學方面也極有文才和修養,是明前期的著名學者、文學家,系當朝文官政治的代表人物“三楊”之一。也是我國古代文學流派臺閣體的主要人物之一,其著作甚豐。自明洪武始,至永樂、洪熙、宣德數朝,時古方人杜通,因醫術精湛,由民入仕,在朝封太醫,并三隨明成祖朱棣北征,功高卓著,朝廷多有封賞,民間傳說多多。至明末,有長山人朱大典,官至兵部尚書,為抗清守家鄉,毀家紓難,舉家壯烈,八詠樓前永留英名,古南市街還有紀念牌坊。
明清后,白沙先人入仕為官的更多,但顯者已不如前,恕筆者不仁,在此實話實說。常言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到如今,天時地利,形勢轉順,文人名人又復歸趨好,原諒筆者不能在此一一皆表。星轉斗移,歲月輪回,南溪兩千年,風起云涌到如今,水拍江岸千萬里,總是后浪推前浪。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