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到誰家吃飯都是湯圓
哪些算得上湯溪的“經典點心”呢?在我看來,首選Yozazz(根據其制作方法,我意譯為油炸豬),這個東西不是所有的家庭婦女都會做,一個村子也就心細手巧的人能做。以前農村有一種四兩杯,按現在合計,也就二兩半,取如是一個杯子,打一個雞蛋在里面,筷子插在雞蛋黃上,再取一塊肉,放點醬油,用筷子把肉慢慢地搗騰到雞蛋黃里,一直要放滿四兩杯為止,然后放到鍋里煮熟。一個雞蛋一兩重,所以另外一兩半的肉都在雞蛋里面擱著,出鍋的時候,只見圓潤白嫩的一個東西,吃到嘴里一肚子肉,這是湯溪最有名的點心,很多人一輩子都沒有吃到過。我爸吃過一次,是我外婆做的。我也吃過一次,是我姑姑做的。要是人家給你上“油炸豬”,那是把你當作極其尊貴的客人了。
繼“油炸豬”之后,頂好吃的東西要屬湯圓。湯溪的湯圓,獨特之處既在于米粉的制作,又仰仗它的餡料。湯溪人把這種制作湯圓的米粉叫作八月粉,農歷八月下水浸泡,一般要過上一個月,旨在增加面的韌性,卻又多出了一點米缸味。眼下這種味道不被人們所接受,豆腐干、火腿里的煙火味已經為人稱道,可想而知,今后誰知道這含米缸味的面粉沒有翻身之日呢?
人們總以為湯圓就是芝麻糖餡,但湯溪湯圓則有三種餡料,一是蘿卜豆腐干,一是豆腐干雪菜冬筍,一是蘿卜。蘿卜豆腐干餡的湯圓,偶爾會再加一碗肉丁,每個湯圓頂上挑那么一塊肉末,以致人家來了,吃第一個湯圓時輕輕咬開一口,見有肉餡,之后則是一口一個,算是吃上了一頓好的。至于豆腐干咸菜冬筍餡的湯圓,則是家底殷實的人家才吃得上,他們為了年節吃上這種餡的湯圓,特意要留出一塊菜地,讓雪里蕻自個兒長著,如果誰拜年的時候在某家吃到了雪里蕻湯圓,那也是不停地說道,“我這次拜年吃到雪里蕻湯圓了”。最普通的自然是蘿卜湯圓。窮苦人家都吃這個,最多加一點蔥。然而,我以為以后若是能流傳下去的或許只剩蘿卜湯圓了。因為做湯圓必不可少的豆腐干已經很少有按經典的豆腐干制作方法去做的了。沒有了經典的豆腐干,也就談不上經典的湯圓。
對我們而言,湯圓既是一種美味,也是一種擔心。出門做客,自然是大快朵頤,一碗湯圓上桌,你得先客氣一番,一定要主人拿一個碗來,說“我吃一雙就夠了”,夾出兩個,把多的還給主人,主人又會換回來,那你就不要客氣了,那兩個可以給小孩或者主人他自己嘗嘗鮮。但是在湯溪,同一個村里有時住滿了親戚,有時你要走六戶人家,吃六戶人家的湯圓。譬如年初二早上,不論老少都要吃糕餅茶,然后吃兩個雞蛋,吃完之后,吃一碗湯圓,到外婆家拜年,沒話說,吃兩個雞蛋,一碗湯圓;再到舅舅家,又是兩個雞蛋,一碗湯圓。要是你有五個舅舅,湯圓不就成了負擔么?以致有人怕出門拜年,就是出于怕吃湯圓。所以吃一雙湯圓就再也不是客氣的話了。等吃完一圈的湯圓回來,馬上又吃中飯,吃完中飯沒多久又要吃點心了,所以湯溪的春節,從年初一到元宵,到任何一家,一走到一碗湯圓,到午后三四點鐘,又是一碗當作點心的湯圓,以致春節到誰家吃飯都是湯圓。
除“油炸豬”和湯圓之外,湯溪的炒粉干也是相當有名,過去到誰家去作客,吃到粉干炒肉,也是一種殊榮。此處略過不提罷了。單說這面粉的工藝,可見出湯溪人“變吃”的手藝。小麥磨成粉一般有三種,一擔子小麥挑去磨,會有頭道粉,二道粉,三道粉。然后則有麥殼,分類挑回來。一道粉拿來做面條,湯溪拉面家家都會做,面粉里面加點鹽就可以做湯溪拉面了。把面揉透、壓扁,醒面的時候蓋塊布,上下兩面刷菜油或者上面粉,省得起面的時候粘在菜板上。要是拉面條的時候能夠拉到兩手撐開那么長,我們都舍不得下鍋,經常撐了面條滿村子跑,讓人家瞧瞧我多能呀,把面條拉得那么長,甚至還想把這面條風干了掛起來。二道粉一般用來做面餅或者面疙瘩吃,面疙瘩又分當點心吃的面疙瘩和當飯吃的面疙瘩。三道粉則只能做面疙瘩吃。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