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
“道是大海,你得到了多少水,那就是你的德”
不知在座的有沒有人知道老子是哪一年出生?據我們考證,老子出生于公元前571年,比孔子長20歲,孔子出生于公元前551年。《道德經》也不是他自己想寫,乃是受尹喜所求,無奈立下五千言,明明說了“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然語言文字還是有它的用處,我們說“因指見月”,指頭指著月亮,但不能把指頭當作月亮。《道德經》是認識道的一種途徑,不是道本身。它等于是船,渡到彼岸,就要舍舟自行,不要扛著船作陸行。我講這些,是讓諸位忘了我講的話,自己去看《道德經》,自己看完了《道德經》,也要忘了《道德經》,直接證悟天地之道,周流萬備,不必拘泥于語言文字。讀《道德經》,不是為了增加知識,而是當下要有所體悟。
現在的《道德經》有很多版本,一類是1973年馬王堆出土的帛書道德經以及1993年郭店出土的竹簡道德經。一類是比較通行的河上公注的《道德經》。今人注解道德經的,南懷瑾的《老子他說》也還可以,但他對道教的實修實證未必精通,他的真正修為在佛教上。《道德經》到底講了什么?在我看來,它是一本長生之書。個體修煉來說,是生命的長生;治國,則是國家的長治久安;管理企業,則是企業的長生之道。對《道德經》的認識越深,越覺得治國者應該多看。這個時代的弊端在《道德經》中都有所解答。它非常清晰地勾畫出了一個理想國是怎么樣的,一個理想的領導人該如何做?充滿憂患意識,對國家、對百姓的看法,說得很透徹。
《道德經》第一章即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凡是可以言說的,可以看得到的,都不是永恒的東西。怎么樣才能達到永恒?歸根復命。復歸于嬰兒,回歸源頭。人的生命,保持在小孩子的狀態,此生命即為永恒。物壯則老,把握它的源頭,你能夠永遠長存了。道家有句話講,“順則成人,逆則成仙”,平常來說,生老病死屬于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修道來說,正好相反,“萬物歸三,三歸二,二歸一,一歸虛無”,跟道融為一體。你的一舉一動復合于道。永恒的途徑就是回歸。人復歸于嬰兒,復命曰常。如草一樣,到了冬天以后,都回歸于草根。春天又發芽出來。精氣若不歸根,則不能發芽出來。人生如滴水,匯于大海,方達于永恒。其他萬事萬物都不是永恒。那何為德?道之在我即是德。我對道的理解多少,就是你的德有多高。道是大海,你得到了多少水,那就是你的德。你對道把握了多少,也是德。你對道的理解越深,說明你的德越厚。萬物各有其德,花木各遂其性,符合道了,那就是它們的德。你是怎么樣的,按照自我發展就是怎么樣的。它不設定一個善的標準,而是隨性而生。
因此,修道則須入靜。入靜法門千千萬,聽音入靜,也可以觀想,也可以數息,最好的辦法可以聽心。起床以后先打坐。打坐之前,基本的身體要調節好。打坐要調身、調息、調心。正襟危坐的話,有個子母連環訣,右手以拇指輕按中指,左手拇指扣入右手拇指與中指所構之洞孔,抵于右手無名指指端。膝蓋與椅面要持平,舌抵上腭,兩肩放松。清氣吸入,濁氣呼出。打坐的話,一般兩個小時。之后打掃衛生,吃早飯,做早課,各歸其位,各成其事。之后吃中飯,繼續上午的事情,各盡本分。然后做晚課,吃晚飯。晚上講講經,一般多交流修煉心得以及修煉的訣竅。白天若是講經,則專注于《道德經》。之后,各自回去打坐。從養生的角度來說,11點鐘以前要睡覺,正好是子時,一陽復生。
所謂真常去應物,應物須不迷。隨機應變,觸法生慧。我到現在為止,從來沒有生過病,也沒有用過藥,除了外傷。干什么事情都其味無窮,都有一種奧妙存在,尤其是在華山修行時,真有“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之感,一切都忘掉了般,每天讀道藏,《道藏》里面關于打坐修行的段落,我幾乎全都看過。這是一個寶庫,進去以后,是另一個境界。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