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夏天,動畫電影《聊齋:蘭若寺》的熱映,將這座源自《聶小倩》的文學古剎再次推至聚光燈下。影片巧妙串聯《聶小倩》《畫皮》等經典名篇,讓人們沉浸式感受瑰麗斑斕的聊齋世界,也不禁引來追問:為何影片以“蘭若寺”命名?這座文學中的“鬼寺”與金華有何淵源?
據了解,《聶小倩》的故事是蒲松齡根據金華民間傳說改編,原著記載:寧采臣“適赴金華,至北郭,解裝蘭若”,明確將故事錨定于“金華城北蘭若”,考證指向當地永福寺(密印禪寺)。一方面,寺旁的萬佛塔與文中“殿塔壯麗”高度吻合,鄰近的清代金華試院(今侍王府)也為書生借宿提供了合理性。在歷史背景上,清順治三年(1646年)金華抗清后遭屠城的歷史悲劇,其埋骨地如西峰寺、旌孝門外,皆與聶小倩“葬寺側”的凄慘身世形成互文。更耐人尋味的是,千禧年后萬佛塔地宮出土的宋代刻經中,明確記載著高僧居政在此講授《楞嚴經》的史實,與聶小倩“妾少誦《楞嚴經》”的自述形成了跨越時空的呼應。我們可以想象,百年前蒲松齡或曾佇立寺前,將好友李漁所述傳說與眼前香火、梵音交織,落筆成千古奇譚。
從1960年邵氏首部黑白電影《倩女幽魂》,到金華婺劇團排演的婺劇《聶小倩》,再到1987年張國榮、王祖賢主演的經典電影……這些年來,蘭若寺的故事被不斷搬上銀幕與舞臺,共演繹成36個版本,讓這個東方傳奇走向世界。而該文學作品之所以日久彌新,也是因為故事融合佛家輪回、道家法術、儒家倫理,與金華地域文化及“義利并舉”的金華學派精神相得益彰。不同時代的創作者總是賦予蘭若寺新的內涵,但聶小倩對自由的追求、寧采臣超越生死的真情、燕赤霞的俠義精神,這些蘊含的善良、勇氣、抗爭等普世價值,卻始終引發觀眾深刻共鳴,讓其在傳統與現代的碰撞中煥發新生。
回看動畫電影《聊齋:蘭若寺》,“聶小倩”篇章雖設定在民國,但電影中有紅磚墻、斜木屋面等與婺州古城相似的建筑風格,小倩安身的魂瓶是具有捏塑特點的婺州窯瓷器,影片中主角們途經的火車站,也讓人幻視民國時期的金華站……電影是否實地取景金華婺城,我們不得而知,但這座文學虛構的蘭若寺,卻是因這里的山川風物而血肉豐滿,也因文學的力量獲得永生。
值得一提的是,在銀幕中大放異彩的蘭若寺,故土金華婺城也正經歷著一場文化重生。
每逢節日,走進婺州古城,可見“聶小倩”NPC隨機現身街巷,游客可與之互動,甚至能觸發隱藏劇情。另一邊,璀璨的萬佛塔吸引眾多coser打卡,通過場景妝造還原,在社交媒體上掀起一場“尋找蘭若寺”熱潮……
去年8月,“聶小倩傳說”就列入婺城區第十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今年3月,在婺城區文旅體局的指導下,蘭若文化研究院正式成立,還有一場場關于“聶小倩與金華文化”讀書會定期舉行,專家學者濟濟一堂,系統梳理故事與金華儒釋道文化及婺學精神的關聯,探討IP現代價值。與此同時,福袋、冰箱貼等“聶小倩”主題文創產品巧妙地讓經典文化融入了市民游客的日常生活,受到了大家的青睞。
“如今有越來越多的金華人通過新媒體渠道積極說好聶小倩與金華文化的故事,我們舉行的‘聶小倩愛情主題文學創作大賽’也收到了來自各地的投稿。”婺城區文旅體局副局長李英昌表示,近年來,婺城深入挖掘“聶小倩”文化IP價值,開展聶小倩主題大型文旅劇本殺《牽星渡婺州》實景演繹等,以演出、劇本殺和系列微短劇的形式,讓更多人在趣味中觸摸城市文脈,建立起對本土文化的認同與自豪,無形中,也讓蘭若寺超越了文學虛構,成為金華的一個文旅符號。
夜色中的萬佛塔璀璨依舊,仿佛訴說著穿越時空的故事。從蒲松齡筆下的聊齋秘境,到知名的文化IP,再到婺城文旅融合的創新實踐,蘭若寺這座游走于虛實之間的古跡,正生動演繹著傳統經典的當代表達,助力書寫屬于金華新時代的文化傳奇。(記者 曹靜怡)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