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婺城區城東街道社會矛盾糾紛調處化解中心,68歲的何金如每天準時來到辦公室伏案工作。桌上的筆記本密密麻麻記著群眾訴求,墻上掛滿了“為民解憂”“公正調解”等字樣的錦旗——這是他退休后,用300余起矛盾糾紛化解成果寫下的“為民答卷”。作為老黨員、退休干部、黨支部書記,他是群眾信賴的“老娘舅”,他用行動詮釋著“退休不褪色,余熱映初心”的誓言。
1半生為民路:從軍營到調解室,初心從未改變
何金如的“為民情結”,早在青春歲月就已深深扎根。1976年,19歲的他穿上軍裝登上南下軍列,在南京軍區高炮第66師偵察連的8年軍旅生涯中,“為人民服務”的信念便隨著日復一日的訓練、堅守,刻進了骨子里。
退伍后,他從湖田鄉何家村黨支部書記起步,先后到羅埠鎮、新獅街道等地就職,在基層崗位一干就是三十余年。管工業線時,他跑遍村里大小企業,摸清每家的生產難題;做民政助理時,他隨身的小本子里記滿低保戶的家庭情況,誰家有困難總能第一時間找到他;任勞管員、人民調解員期間,他更是練就了“解糾紛、暖人心”的硬本領,“那時調解勞資糾紛,看到務工群眾拿到工資時的笑臉,就覺得再累都值。”何金如說。
多年來,何金如一直保持著規律的生活習慣:每天清晨5點準時起床,在小區內走上一小時,遇到晨練的老街坊就聊幾句家常;晚上9點半準時休息,保證充足睡眠。這種早睡早起、堅持鍛煉的習慣,讓68歲的他依然腰板挺直、思維清晰。
2019年,婺城區司法局的特聘通知和社區群眾的期盼,讓何金如沒有選擇在家“享清福”。“深恩勵壯志,余熱報春暉。”這是他寫在日記本扉頁的話,也是他重新出發的動力。2020年,以他名字命名的調解工作室成立,墻上“有矛盾有人管,有難處有人幫”的承諾,成了他每天到崗的理由。從法庭陪審員到街道勞資員,再到如今的“老娘舅”,身份在變,但“為民解憂”的初心,三十多年來從未改變。如今,他依然每天準時到崗處理調解事務,手機24小時開機,隨時準備接聽群眾求助電話。
2調解“及時雨”:法理情交織解開百姓千千結
“調解不是背法條,是把群眾當親人。”這是何金如常掛在嘴邊的話。退休以來,他累計化解各類矛盾糾紛300余起,涵蓋家庭財產、鄰里關系、勞資糾紛等多個領域,靠的正是這份“把群眾當親人”的耐心與智慧。
今年5月,市民潘先生滿臉焦急找到何金如:“何師傅,這財產分割的事再不解決,我真不知道該咋辦了!”這起離婚后財產分割糾紛中,雙方因協議履行問題劍拔弩張,女方覺得男方“言而無信”,男方則抱怨女方“步步緊逼”。何金如沒有急于下結論,而是用起了拿手的“背靠背”調解法:先單獨傾聽雙方訴求,仔細記下各自的“心結”,隨后梳理出《民法典》中關于財產分割的權責邊界,又用情理耐心疏導。三個小時的溝通后,雙方終于放下芥蒂,在調解協議上簽了字。潘先生后來送來的錦旗上,“調解千家事溫暖萬人心”十個字格外真切。
八詠樓社區兩戶鄰居因漏水問題積怨半年,二樓住戶家里天花板發霉,三樓住戶遠在外地不愿擔責。何金如聽說了這事,便頂著烈日多次上門查勘。他一邊用方言跟三樓住戶拉家常:“遠親不如近鄰,平時大家要相互幫襯。”一邊幫二樓住戶核算維修費用。最終敲定了賠償方案,他還陪著雙方一起找施工隊做防水:“漏水漏的是墻,傷的是情,咱們得把情補回來。”
這樣靠法理情交織化解糾紛的故事,在何金如的調解生涯中還有很多。市民張先生曾向銀行貸款200萬元用于生產經營,然而生意冷淡,經濟壓力過大導致夫妻倆經常吵架,妻子還因此跟他鬧起了離婚。詳細了解事情經過后,何金如和同事多次上門勸導、耐心溝通,并提出了合理化建議,幫助張先生與妻子緩解了緊張的關系,重歸于好。“鄰里糾紛、家長里短是街道社區最常見的矛盾糾紛,若不能及時得到調解,小的矛盾糾紛也有可能轉化為大的案件,造成嚴重后果。”何金如告訴記者,有問題就要早協調、早解決,及時有效地將矛盾化解在萌芽狀態,真正實現“紓百姓之難、解群眾之憂”。
3雙重擔當:讓黨旗在基層一線高高飄揚
“黨員的責任不分崗位,退休了更要守住初心。”作為新獅街道離退休干部黨支部書記、新獅街道銀輝黨委書記,何金如雖在城東街道社會矛盾糾紛調處化解中心開展調解工作,但始終將支部建設抓在手上,讓離退休黨員的作用在不同崗位上持續發光。他說:“支部是黨員的‘家’,哪怕調解工作再忙,支部的事不能落下。”
在新獅街道離退休干部黨支部,每月一次的學習制度雷打不動。何金如總會提前備好學習資料,組織老黨員們集中學黨章、學政策,結合社會熱點和身邊案例交流感悟。他堅持把調解工作中的見聞融入支部學習,讓大家在討論中強化服務意識。在他的帶動下,有的退休黨員深受感染,主動加入到社區志愿服務中,形成了“退休不褪色”的良好氛圍。憑借扎實的黨建工作,該支部去年獲評全省離退休干部“三強六好”示范黨支部,何金如本人也被評為浙江省“銀尚達人”。
今年6月,何金如帶領支部黨員走進金華市看守所開展警示教育,通過直觀的案例讓大家繃緊紀律之弦;隨后又在柳湖花園社區組織重溫入黨誓詞活動,老黨員們舉起顫巍巍的右手,誓言依舊鏗鏘有力。“黨員的威信不是喊出來的,是干出來的。”這是他常對支部黨員說的話,也是他面對誤解時的行動準則。
在調解工作中,曾有當事人因情緒激動質疑他“偏袒對方”,甚至拍著桌子表達不滿。他沒有急著辯解,只是默默倒了杯水:“今天你在氣頭上,咱們先不聊,明天我帶著相關規定再來。”第二天,他準時帶著法律條文上門,逐條解釋權責劃分,用專業和耐心化解了誤會。“黨員的韌性就是能‘熬’得過難處,暖得了人心。”他把這樣的經歷分享給支部黨員,鼓勵大家在服務群眾時多一份堅持。
如今,“金牌調解員”“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加身,何金如卻總說:“榮譽屬于信任我的群眾,也屬于支部的老黨員們。沒有大家的支持,我一個人干不成事。”無論是在新獅街道的支部崗位上,還是在城東街道的調解工作室里,他始終用行動證明:老黨員的擔當,從來不受場所和身份的限制。“只要還走得動、說得清,我就想多辦點實事,為民服務這事兒,永遠沒有‘退休’時。”何金如說道。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