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了好幾個金華人,是否知道太史第?他們都搖搖頭。就連在市區石榴巷住過的奶奶級人物,也不例外。
其實,太史第是一幢建筑,后來被用于給門口的一條小巷命名。再后來,巷名幾經更改,變成了酒坊巷的一部分。近兩年,它恢復了名字,但知道太史第巷的人還是不多。
太史第,這么近,那么遠……
悠悠小巷里,瑯瑯書聲從宋朝飄到清代
陰雨連綿,古城比天晴時安靜。站在酒坊巷和將軍路的交叉口往北望去,出現在眼前的是一條青石板小路,不算太直,呈小坡狀,這就是太史第巷。
《金華城老街巷》一書,對太史第巷有這樣的記載:“自石榴巷中,因與酒坊巷相連,20世紀70年代合稱酒坊巷!
巷里有民宿、自助茶室、烤肉店、陸羽茶書院等,它們的門口還掛著酒坊巷××號的牌子,F在的太史第巷,就是酒坊巷的北段,一條將軍路將它和南段分開。
雨中在小巷里漫步,不經意地與歷史一次又一次碰撞。
民宿所在的房子建于清末,是地方特色民居。陸羽茶書院的門口掛有“東陽考寓”的牌子,房屋旁還有一口井。井圈用石頭打制,高約0.63米,直徑0.6米,一看就有不少年頭。旁邊一個新做的臺上寫著“良貴井”,墻上有關于潘良貴的介紹,他是北宋政和五年的進士,因清廉剛正聞名。
再往北走,一幢一層建筑出現在眼前,門額上雕刻著“吳家試館”,木門旁有陳舊的條石。門旁的牌子顯示,該房建于清代,為地方試館特征的一層三合院落,由永康的吳氏宗祠資助建造,是婺城區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登錄點!督鹑A城老街巷》里介紹,這座凹字型建筑,是吳姓家族子孫讀書課作與迎考之地。
除了建筑,巷里還有雕塑。一名狀元騎著高頭大馬,意氣風發。一名考生拿著毛筆,奮筆疾書。當然,雕塑是近幾年做的。
走到瀝青鋪就的石榴巷,太史第巷就到了盡頭,它夾在將軍路和石榴巷的中間。如果資料無誤,那么,從宋朝到清代,這條小巷一直伴隨著書香和書聲,這在市區眾多街巷里并不多見。
眾說紛紜中,清代“河神”與太史第的關聯逐漸明晰
雖然很多人不知道太史第,但看到這個名字,第一反應應該是:“它的背后有一段歷史吧。”
關于太史第的來歷,有幾種不同的說法。
一說與北宋學者潘良貴有關。潘良貴是金華城區人,字義榮,1115年考取進士,授秘書郎,后提舉淮南東路常平,歷任提點荊湖南路刑獄、秘書少監、中書舍人等,人稱“清潘”。他曾居住在酒坊巷北段,住宅叫太史第,這條巷子因此得名。
一說與南宋宰相葉衡有關。葉衡住在袞繡坊,與太史第相隔不遠,有余宅在這條巷子。金華有宗譜將葉衡稱為“太師”,巷子里的余宅即為“太師地”,與太史第音近。
在義烏人朱中梁看來,太史第是他祖先墳墓的配套設施。他和發小朱惠友曾撰寫《婺城太史第主人是朱之錫》一文。2月19日,記者在金華康復醫院見到了96歲的朱中梁。他說,他是朱之錫的第11世孫。
根據朱中梁提供的資料,朱之錫于1624年出生在北京,號梅麓,14歲隨父回到義烏義亭鎮隴頭朱村,23歲參加殿試,榮登進士,當即選入翰林院學習、工作10年。順治皇帝讓他出入扈從,點校御覽諸書,起草文稿。后任吏部右侍郎,又升任兵部尚書、總督河道、提督軍務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在任10年,因勞累過度,于1666年病逝,魯西南和蘇北一帶人民將其奉為“河神”。雍正元年,朱之錫受皇帝敕封,為中國治河“四大王”之一,由此被稱為“朱大王”。
朱之錫去世后,喪事十分隆重,1667年葬于金華方村之南,墓名為“御葬梅麓公之墓”,墓碑全文為《賜進士出身翰林院學士太子太保兵部尚書總督河道提督軍務梅麓朱公之墓》。
太史第是朱之錫之墓的配套設施,當時的守孝制度嚴格,朱之錫的墳墓在城郊,朝廷在修墓的同時,又在城里建了方便后裔守孝的住宅,這就是太史第。這些資料,朱中梁是從宗譜中發現的。
他還發現,在明末清初史學家談遷所著的《北游錄》中,從頭到尾稱朱之錫為“朱太史”。由此,朱中梁認為,太史第與朱之錫有關,起初是住宅的名字,后來延伸為巷名。
作為私宅,太史第有過被拐租拐賣的經歷。為了保護建筑,晚清義烏人朱復梅在太史第的故址上建了朱大王廟!墩憬鹑A第一中學校志》里記載,學校曾租朱大王廟為寢室。
1999年4月21日,市民李洪鑫提筆寫下回憶錄,他家斜對面有座朱大王廟,1941年后,朱大王廟經過修改用于開辦民眾醫院。醫院幾經合并,1954年改為金華第一醫院,1970年易名金華地區中心醫院。原第一醫院院址改建成醫院職工宿舍。
2月20日,記者走進該宿舍樓,發現它緊鄰太史第巷,“金醫石榴巷宿舍”的字樣有多處。
2021年,金華市城市建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在太史第巷施工時,挖出了一塊門額,上面有“宮保太史第”5個大字,落款時間不全,但“道光”二字清晰可見。
至此,關于太史第名稱來歷的多種說法,漸漸指向明晰——應該與朱之錫有關。
當然,也有人堅持己見,認為與潘良貴或葉衡的關系更大。歷史迷霧重重,撥云見日是個過程,探尋求證的本身也充滿樂趣。
名字恢復,太史第巷等你來了解
伴隨著婺州古城的開發,太史第巷的名字如今已恢復,小巷也以新的面目示人。留下來的老居民為數不多,今年72歲的徐秀芳是其中一個。
她住在酒坊巷213弄91號,離太史第巷不過百米,一樓橫梁上的木頭粗壯,刻有花紋,是老宅歷史悠久的見證。門口掛有市政府2018年公布的一塊牌子:建于民國,婺劇史上第一個女科班“民生舞臺”培訓演出之地。徐秀芳講不出女科班的情況,只知道自家和太史第巷的一些簡單過往!斑@是我太公留下來的房子,以前我們一大家子住在這里。我出生、小時候看病,就沒離開太史第,這里有中心醫院,后來醫院搬走了,改成了宿舍,太史第的名字也改成了酒坊巷!
2022年10月,陸羽茶書院從熙春巷搬到太史第巷,茶藝師鄭蘅跟了過來。在金華市區西市街一帶土生土長的她,年近五十,卻幾乎沒踏進過太史第巷。她不太了解這里,只感覺這里有文化底蘊。向前來培訓的學員說明地址時,她報的是酒坊巷幾號!昂芏嗳瞬恢捞返凇!彼M@里能更熱鬧些、名氣更大些。
下午1點,一家烤肉店里還有顧客在享受午餐。店員們說,他們也不了解太史第,向顧客說明地址時,也是報酒坊巷幾號,不提太史第巷這個名字。
聽說太史第巷恢復了名字,朱中梁表示想來看看,特別想看那塊寫有“宮保太史第”的門額。從去年起,他走路困難,一段兩米長的路,他在護理員的攙扶下要走兩三分鐘!皼]關系,我有輪椅,可以外出,謝謝你告訴我有這塊門額!彼麑τ浾哒f。
在古城開發旅游的助力下,太史第的名字、故事、歷史會有更多的人知道嗎?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