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華傳媒記者張丹楠文/攝
炎炎夏日,熱浪翻滾,街頭巷尾的冷淘店里,食客們用一碗碗清涼可口的冷淘對抗酷暑。
金華冷淘的歷史,承載著歲月的積淀,2018年被正式列入婺城區第六批非遺項目名錄。如今,這項沉淀數年、蘊含古老技藝的美食,正在煥發新生。
一粒稻谷,延續數年的飲食智慧
冷淘即“過水面”,在不同地區叫法不一,比如上海人稱之為冷面,四川人則叫涼面。
據相關資料查證,冷淘最早流行于婺城、蘭溪一帶,被稱作“水嗦粉”“寬粉”“米粉”或“米線”。這些名字有的是根據地名取的,有的是根據制作工藝取的,還有的以吃的聲音取之,如“嗦粉”。
“很多金華人都喜歡吃冷淘,但出了金華地區,很少有人知道‘冷淘’這個名稱。”方高食品加工坊負責人方根木說,名稱背后是飲食文化的多元。
據清代《帝京歲時紀勝》記載,夏至日,家家戶戶都會食用冷淘面,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過水面。這種冷淘面清爽可口,堪稱天下一絕。
關于冷淘這個具有雅意的名稱,金華坊間流傳一個有趣的傳說,即冷淘的取名與白沙溪有關。
三國年間,金華遭逢大旱,田間地頭土層被烈日曬得發白、龜裂,踏水車(一種農具)將水潭里的水抽干也無濟于事,稻田里秧苗枯萎。東漢輔國大將軍盧文臺帶領村民在白沙溪上修筑堰壩,引水灌溉,對抗天災。因治水有功,盧文臺被百姓稱為“白沙老爺”,他的夫人被尊稱為“白沙娘娘”。這位聰慧的女性不僅協助丈夫治水,而且關心百姓飲食,當時百姓用稻米制作的糧食名稱五花八門,有稱“嗦粉”“米線”等,始終沒有一個統一的名稱。一日,“白沙娘娘”看見農婦們將煮熟的米粉過涼水,清澈見底的白沙溪水瞬間讓滾燙的米粉冷卻下來。她靈機一動,提議將這種消暑美食命名為冷淘,取“冷水淘洗”之意。盧文臺聽聞后大為贊賞:“冷淘二字,既道工藝,又含詩意,甚好!”于是,在“白沙老爺”的支持下,這個名稱沿用下來,已近兩千年。
千年的米香不斷,其中蘊藏著先人的智慧。白沙溪是優質稻米的產地,冷淘以秈米為原料。傳統的冷淘制作工藝為“磨漿制作法”,須經選米、淘米、泡米、磨漿、榨漿、蒸粉團、舂粉、擠絲(漏粉)、漂煮、出鍋、洗漿、盤絲、晾曬、捆扎等工藝。選米是冷淘制作的關鍵第一步,優質的米源對最終產品的質量至關重要。
據歷代《金華府志》記載:“白沙堰廣一丈三尺,長六十里。”白沙溪三十六堰將白沙溪水引向萬頃良田,優質的源頭活水,孕育了制作冷淘珍貴的原料——更具韌性和香氣的秈米。
金華冷淘的歷史甚至可以追溯至萬年前。考古證據顯示,約一萬年前,上山先民已開始種植水稻。稻谷收割之后,制作出稻谷再制品,部分米制品作為貢品用來敬神、祭祖,稻谷的再制品有:千層糕、粽子、年糕、湯圓等,冷淘也是這些再制品的一種。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冷淘這一傳統農產品,根植于婺州大地,一直是金華人舌尖上的美味。”方根木說,一碗米面,連接著上古農耕與當代餐桌,一粒稻谷,延續著冷淘的生活智慧。
一片新葉,讓古法技藝煥發新生
冷淘的歷史說來悠久,那么從古至今,這碗冷淘面有多少種不同的打開方式呢?
古人的智慧,將草木入面,帶來詩意清涼。唐代詩人杜甫在《槐葉冷淘》中留下記載:“青青高槐葉,采擷付中廚。”古人從高高的槐樹上采來嫩嫩的槐樹葉,取汁,買來新面,以汁水和面,做成面條煮熟,染就一襲鮮碧色,有滋有味地多吃一些,就能暫時忘掉國民之憂和饑寒交迫的生活。
這種槐葉冷淘是唐宋文人雅士的消暑珍饈,其流行一直延續到宋代。著名詩人蘇軾帶著鱸魚去友人那里,吃了一餐槐葉冷淘,他低頭看著碧綠的冷淘浮在湯汁里,不禁感嘆:“此生有味在三余。”
元代畫家倪瓚在《云林堂飲食制度集》中則記載了更為精致的冷淘吃法:以生姜汁、花椒末、香醋、清醬調和成汁,加入魚蝦肉凍絲,制成濃郁澆頭,小碗細箸慢品。這種講究的吃法,已頗具現代冷淘風韻。
時光流轉至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金華人餐桌上的冷淘褪去了風雅,回歸最樸素的生存需求。老一輩人回憶,那時一碗“老三味”冷淘就是日常——醬油、蒜泥、辣椒,構成了全部風味。它是清晨的充饑早餐,是勞作間隙的能量補給。在鄉村,人們甚至用剛打下的一斤濕谷,就能換回一斤冷淘。這碗面,承載著特定年代里最切實的溫飽記憶。
隨著生活富足,如今的冷淘有了更多“花式”打開方式,街邊的冷淘店里供應各式各樣的冷淘,配料琳瑯滿目:鹵牛肉、手撕雞絲、脆爽黃瓜、雞蛋干、花生米等,講究營養均衡與口感層次,醬料熬制也更為考究。年輕人還創新出品“雪碧冷淘”,在傳統醬料基礎上,大膽加入雪碧汽水。
借鑒古代的槐葉冷淘,金華冷淘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方壘“復刻”這道盛夏美食,創新出品“觀音葉冷淘”。他在婺城區安地鎮茶山下村,找到了觀音柴,俗稱“腐婢”,采摘觀音柴嫩葉搗汁和面,制成碧綠晶瑩的“觀音葉冷淘”。
“面條在冰水中浸漂后愈發鮮亮,澆上熟油,冷藏后佐以秘制調料。”方壘說,這道復刻又充滿山野清香的創新冷淘,將千年之前的草木之韻重新帶回現代餐桌,“一片葉子,連著古人的智慧和山野的清涼,是大自然給予我們的獨特饋贈。”
一碗冷淘,承載游子的家鄉味道
對于許多80后、90后金華人,冷淘的香氣是從自家廚房飄出的。家中自制面條,菜油熱鍋煸香青辣椒,再淋上母親親手熬制的黃豆肉醬,簡單一拌,便是刻在夏日記憶里的童年滋味。
娟娟是婺城區瑯琊鎮人,在市區中村路上開了一家冷飲店,2002年開業至今,積攢了不少老客。“兒子,你也來嘗嘗這一碗媽媽從小吃到大的夏日美味。”一位母親領著自己的孩子來到娟娟的店里,少年好奇地看著母親口中這碗“童年記憶”:瑩白的面條臥在碗底,黃瓜絲翠綠、胡蘿卜絲明艷,淋上濃稠的芝麻醬,再潑一勺辣椒油,冰涼嫩滑的觸感混著醬香瞬間在舌尖炸開。這碗冷淘的滋味,正從母親的童年穩穩走向孩子的記憶里。
這碗樸素的冷淘,接住這條街夏日的燥熱,也接住金華城流轉不息的人間煙火。很多外地人回到家鄉,都會找家店,吃上一口魂牽夢縈的家鄉味道。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