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數次心向筆端流淌,欲繪金華水之靈秀,皆因其美不勝收。近期,有幸踏入金蘭水庫之懷抱,盡賞其綺麗景致,又親歷金華好水潤婺包裝水廠,見識了那現代化生產線,更因登上了白沙溪主源頭獅子巖,佇立峰頂,心潮澎湃,文思隨那源頭清泉,汩汩而出,奔涌成河。
探好水之源
白沙溪,又名白龍溪,因其如巨龍靜臥于高山深谷。全長68.3公里,與白門線相依相伴,蜿蜒曲折于南山腳下。南山林木蔥郁,山巒疊翠,與白沙溪相映生輝。溪流隨山谷寬窄而變,窄處碧水深潭,清澈見底;寬處鷺舞沙洲,盡現大自然和諧之美。
自古以來,白沙溪的源頭就吸引著無數文人墨客和探險家的目光。“白沙溪水碧如玉,源頭何處覓仙蹤”,這句詩不僅描繪了白沙溪的秀美景色,更激發了后人對于源頭無盡的遐想。他們懷揣著對未知的渴望,紛紛踏上探尋源頭的征途。
“余沿白沙溪而上,山愈深,水愈清,然源頭終不可得見。”他們沿著白沙溪逆流而上,披荊斬棘,歷經艱辛。雖然最終未能親眼見到源頭,但他們在游記中詳細記錄了沿途的所見所聞,為后人的探尋提供了寶貴的線索。
到了清代,隨著科技的進步和地圖繪制的精確,人們對白沙溪源頭的認識逐漸清晰。清代地理學家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中,根據前人的記載和自己的實地考察,對白沙溪的源頭進行了較為準確的定位。他寫道:“白沙溪源出括蒼輔倉山,流經數縣,匯入婺江。”這一記載,為后世探尋白沙溪源頭指明了方向。
如今,科學家們的精準測量與實地探訪,終于揭曉了白沙溪主源頭的神秘面紗。它靜臥于遂昌與武義兩縣的交界之處,獅子巖上,黃海高程達1260米。此處山水相依,風光旖旎,宛若人間仙境。
矗立于源頭主峰,我心生豪情,仿佛與天地同呼吸,與萬物共命運,“山高我為峰”的壯志油然而生。凝視那涓涓泉水,似乎在訴說著千年的滄桑,引人深思,感慨萬千。
自古以來,無數先賢為探尋這源頭之謎,付出了無盡的辛勞與汗水。歲月如梭,他們的足跡雖已消逝在歷史的塵埃中,但那份執著與堅韌,如同這溪水般清澈透明,永遠銘刻在我們的心田,流淌不息。
活泉49公里
這汪清泉,從南山深處的源頭奔騰而下,大山間一路奔騰流淌至金蘭水庫取水口,全程49公里,被稱為“活泉49公里”。其水質呈天然弱堿性,富含偏硅酸、鉀、鈣、鈉、鎂等多種人體所需礦物元素。獨特的旅程,賦予了它生命與活力。
白沙溪是金華城的飲用水源。它不僅是自然之水,更是生命之水。同時,它還是金華文化的血脈,流淌著豐富故事與典故。其名源于溪水清澈見底,河床白沙如霜。據《寰宇通志》載:“白沙溪在金華縣西南出處州遂昌縣,流入大溪,其溪出白沙如霜雪,故名‘白沙溪’。”
溪水自沙畈溪口門陣入境,接納銀坑溪、大鋪水等多條支流,匯入婺江,穿越錢塘,最終流入東海。“白沙溪水鏡光清,水面無風似掌平。春暖錦鱗吹細浪,晚晴黃鳥囀新聲。”明代詩人杜恒的一首《白沙春水》,不僅贊美了白沙溪的自然美景,也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沿著白沙溪而上,山深而水清,溪水潺潺,仿佛訴說著千年故事。其中,白沙溪三十六堰尤為矚目。傳說“治水將軍”盧文臺率領三十六騎隱居金華南山輔倉,墾田盧畈,當時溪水流急落差大,兩岸農田旱澇災害頻發。盧文臺帶領鄉民筑堰,“以潭筑堰蓄水,開瀆引水灌田”,筑起三十六堰,百二十余村受益,鄉民尊其為“白沙老爺”。這些堰壩不僅解決灌溉問題,在防洪、蓄水等方面也發揮重要作用,使浙中地區成為重要糧倉。2020年,白沙溪三十六堰成功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成為水利史上的璀璨明珠。宋代名相王淮的《白沙溪遺興》中,對其灌溉功能大加贊賞:“白沙三十有六堰,春水平分夜漲流,每歲田禾無旱日,此鄉農事有余秋。”
沿途,白沙溪兩岸風光旖旎,四季各異。春日山花爛漫,溪水碧綠如翡翠;夏日綠樹成蔭,溪水清涼解暑;秋風起,層林盡染,溪水映照斑斕色彩;冬日白雪皚皚,溪水依舊潺潺。行走在白沙古道,兩旁林木郁郁蔥蔥,陽光灑在溪水上,波光粼粼,勝景令人流連忘返。
如今,金華好水潤婺飲品科技有限公司憑借其先進的生產工藝,匠心生產“活泉49公里”飲用天然水。產品取自金蘭水庫深層湖水,最大程度保留了水中的微量元素,保留其柔和、純正、綿而清甜的口感,讓金華好水走向全國市場,用實際行動踐行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為推動鄉村全面振興注入了強勁動力。
“淾”金華好水
在浩瀚的漢字世界里,每一個字都承載著獨特的意蘊和深遠的文化。它們有的象形,有的會意,有的形聲,宛如一幅幅生動的歷史畫卷。今日,讓我們聚焦于這個鮮為人知的漢字——“淾”。它如同一位隱于世的智者,靜靜地訴說著金華之水的傳奇。
“淾”,古同“飲”,意指水深而清澈,這個字的結構頗為有趣,由“金”與“水”兩部分組成,仿佛是大自然的一次巧妙融合,預示著金華這片土地上,蘊藏著非同尋常的水源。
金華,這座歷史悠久的城市,不僅以其豐富的文化底蘊聞名,更因那清冽甘甜、深邃明凈的水質而遠近聞名。走進金華,如同踏進一幅流動的山水畫。這里的山雖不高卻秀美,這里的水雖不深卻清澈。尤其是那美麗神奇的婺江,宛如碧綠的綢帶,輕輕穿過古城,滋養著一代又一代的金華人。這些溪流,正是“淾”字所描繪的生動景象——水深而清澈,仿佛是大自然對金華最真摯的饋贈。
金華的好水,不僅僅體現在其外在的清澈與純凈,更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自古以來,金華人就懂得與水和諧共生,他們依水而居,以水為樂,將水視為生命之源,敬畏且愛護。在這種文化的熏陶下,金華的水不僅滋養了萬物,還孕育了無數文人墨客。他們的詩詞歌賦中,無不流露出對金華好水的贊美與依戀。
尤為值得一提的是,金華的泉水更是享譽四方。無論是北山的雙龍洞泉,還是南山的鹿田泉,每一滴都蘊含著天地的精華,清冽甘甜,沁人心脾。這些泉水,不僅是金華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更是許多名茶的最佳伴侶,用它們泡出的茶,色澤鮮亮,香氣四溢,令人回味無窮。
金華因水而名,因水而興,因水而美。自古以來,它就是交通樞紐、繁華之地,南來北往的客商眾多。家有客則旺,市有客則興,金華有著好客的傳統,具有很強的包容性和開創性。而金華好水,恰恰代表了當代金華人“善行無跡、掬水留香”的特性。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淾”字就像是為金華好水量身定制。“淾”寓意喝水,契合五行相生的“金生水”之意。水又象征著財富,如“銀行流水”。金華的地形南北都是山,中間宛如一個聚寶盆,南山北山的水都往聚寶盆內流,寶盆淾水,更彰顯了好水出金華的意境。
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不妨放慢腳步,走進金華,去品味那獨特的“淾”意,感受金華好水帶來的寧靜與清涼。或許,在那清澈見底的溪流旁,在那甘甜可口的泉水邊,你能找到心靈的歸宿,更加珍惜這份大自然賦予我們的寶貴財富。
好水是“山水”
在中國茶文化的浩瀚長河中,水,作為茶之靈魂,歷來被賦予了極高的地位。唐代茶圣陸羽在其著作《茶經》中明確提出:“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這一經典論斷,不僅為后世泡茶用水提供了金科玉律,更在無形中勾勒出一幅幅關于水的美麗畫卷。而提及金華,這座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的城市,其好水之源,正恰恰在于那潺潺流淌、源自山間的白沙溪水。
金華,一個名字中便蘊含著“金色華麗”之意的地方,其山水之美,自古以來便為人所稱頌。白沙溪,作為金華境內的一條重要河流,其源頭深藏于群山懷抱之中,那里云霧繚繞,林木蔥郁,仿佛是大自然特意為金華預留的一方凈土。溪水自山間潺潺而下,匯聚了山林間的精華,帶著山石的清冽與草木的芬芳,緩緩流向人間。
陸羽之所以將“山水”列為泡茶用水的首選,是因為山泉水質地純凈,富含礦物質,且經過山石的層層過濾,水質甘洌,最能激發茶葉的香氣與滋味。而白沙溪水,正是這樣一方山水之精華。它流經的山林,不僅為溪水提供了天然的過濾系統,更賦予了它獨特的韻味。每當春茶采摘之際,金華的茶農們便會攜帶新摘的嫩葉,來到白沙溪邊,以這山水之精華,泡制出一壺壺色香味俱佳的佳茗,讓品茗之人仿佛能從中品味到山林的氣息,感受到大自然的恩賜。
在金華,關于白沙溪水的美麗傳說與故事數不勝數。相傳,古時有一位名叫白沙的仙子,因眷戀金華的山水之美,便化作一股清泉,流淌于山間,滋養著這片土地上的萬物生靈。從此,這條溪流便被命名為“白沙溪”,成為金華人心中的一條圣河。每當茶香四溢之時,人們便會想起這位美麗的仙子,以及她所賜予的金華好水。
而今,隨著時代的變遷,金華的白沙溪水依舊保持著那份清澈與純凈。它不僅是金華人民日常生活的重要水源,更是金華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每當有客來訪,金華人總會以一杯用白沙溪水泡制的香茗,來表達對客人的熱情與尊重。這杯茶中,不僅蘊含著金華的山水之美,更承載著金華人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堅守。
好水育好人
白沙溪,這條清澈見底、滋養萬物的河流,不僅孕育了金華的好水,更滋養出了一批批金華的好人。順流而下,看不盡白沙溪兩岸風光旖旎;溯流而上,聽得見兩千年來清晰的馬蹄聲聲。
今日白沙溪兩岸民眾,為保一方清水安守清貧,工業、養殖業被禁止,靠山不吃山,近水不吃水。這種甘于付出的文化源頭可以清晰追尋到兩千年前踏馬而來的那個人——盧文臺,嚴肅的文字記載著他的戎馬半生,高居廟堂,而后功成身退,緣定停久,結草為廬,化劍為鋤,攔河治水,哺育八方……
盧文臺之后,更有虞景昭、杜再成、楊通等宋代名人,成為白沙溪三十六堰水利文化的重要開拓者,讓白沙溪三十六堰的價值和歷史意義進一步得到升華并為世人矚目,成功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激勵影響著一代代后人,直到今天。
金華的好水孕育了金華人的好品質。他們勤勞善良、樂于助人,如同那清澈見底的白沙溪水,透明純凈,不染塵埃。在金華的歷史長河中,好人輩出,他們或為官清廉,為民請命;或為學問大家,著書立說;或為商界精英,回饋社會。這些金華好人,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的哲理,他們的善行義舉,如同白沙溪水一般,潤物無聲,卻澤被后世。
金華這座城市,也因其寬容與包容而更加美麗。她像一位慈祥的母親,用她那博大的胸懷,容納著來自五湖四海的人們。在這里,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習俗、不同的信仰都能和諧共存,相互融合。這種寬容與包容的精神,正是金華好水“容萬物”秉性的體現。金華人深知,只有像水一樣包容萬物,才能匯聚成海,成就偉業。
金華的好水與好人,共同構成了這座城市獨特的魅力。好水滋養了好人,好人又保護了好水。這種良性循環,使得金華這座城市充滿了生機與活力。在這里,人們享受著自然之美、人文之韻的同時,也時刻銘記著那些為這座城市付出過、奉獻過的好人。他們的故事和精神,如同那潺潺流淌的白沙溪水一般,永遠激勵著后人前行。
古人云:“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被金華好水滋潤的這片土地,孕育了金華人的好品質、好精神。而金華的好人,也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好人有好報、好水出好人”的樸素道理。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