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賓虹公園
“致敬黃賓虹”金華青年書家書法展
婺城召開黃賓虹出生地、學習處論證會
在細數近現代中國繪畫史的璀璨星辰時,黃賓虹先生的名字猶如一顆耀眼的北斗,引領著一代藝術的方向。他的一生,不僅勾畫了一位藝術大師的成長藍圖,更是中國傳統文化與藝術精神的集中體現。
1
黃賓虹,這位1865年出生的繪畫巨匠,源自一個沉浸于書香的家族。隨著歷史的波折,家族成員逐漸棄文從商,其中,黃賓虹的祖父在金華的商業成就尤為顯著。黃賓虹的父親黃定華,不僅繼承了商業才智,更保留了對文化的熱愛,他的字畫收藏、詩歌創作和文人雅集,為黃賓虹的藝術之路鋪就了堅實的基石。
黃賓虹的藝術啟蒙,源自于家庭的文化熏陶。他自幼對文字表現出了敏銳的感知和濃厚的興趣,父親黃定華便教授他《說文解字》,并請來經師教授四書。黃賓虹對繪畫的熱愛和天賦在童年時期便初露鋒芒,六歲時他臨摹的山水畫作便贏得了師長的贊賞,顯露出他在繪畫領域的驚人潛力。
少年時期的黃賓虹,一次回鄉應試的經歷,讓他對故鄉的山水風光產生了深厚的情感,這份情感深深植根于他的內心,影響著他晚年的畫作,使其作品中總是隱約流露出故鄉山水的神韻。
在藝術天賦的展現上,黃賓虹十一歲時便自學篆刻,并在短短一個多月的時間里刻出了十多方篆印,令父親黃定華驚嘆不已。黃定華對兒子的藝術天賦給予了高度的重視和期望,為黃賓虹日后的藝術成就奠定了基礎。
黃賓虹的早年經歷,標志著他藝術生涯的起點。家庭背景為他提供了學習藝術的土壤,藝術啟蒙讓他早早展現出對繪畫的熱愛和天賦,而少年時期的游歷和學習,則讓他的藝術視野得到了極大的拓展。這些經歷,為他后來成為一代繪畫大師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通過這些經歷,我們不僅能夠窺見一位藝術家的成長,更能深刻理解中國傳統文化與藝術精神的傳承與發展。
黃賓虹的繪畫藝術創作理論及技法的領悟和探索,在其成年后經歷了幾個明顯的階段,每個階段都對他的藝術風格和繪畫理念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的藝術生涯早期,主要師法古人,這一階段的代表作品體現在他對傳統山水畫的深入研究和臨摹。1900年,黃賓虹北上謀求前途,與友人游覽黃山,黃山的云海奇觀給他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這期間的不少紀游文章,都描寫了瞬息萬變的云海奇景,他把在黃山的所見所感畫在畫里、寫進詩里,創作了畫稿三十幾幅、詩作十幾首。這些作品不僅展現了他對自然造化之神奇的感嘆,也促使他思考轉變師法古人的書畫創作理念。
隨著黃賓虹對自然美的深入體驗,他開始強調師法自然的重要性。他從古代名家的畫作中得到啟發,進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看法,認為畫作的意境在于氣韻的流暢生動,而氣韻生動則從骨法用筆而來,所以作畫應當筆筆分明,方能體現出渾然天成之勢。這一階段,黃賓虹的繪畫技法開始從師法古人轉向師法造化,他的山水畫開始具有一種純然之美,這一轉變標志著他藝術風格的一次重要蛻變。
2
黃賓虹在49到59歲這十年中,完成了自己書畫藝術風格的一次蛻變。他提出了“濃、濕、黑、淡、干、白”六字為畫論秘訣,強調筆墨技巧的重要性。黃賓虹認為,筆筆分明是作畫的關鍵,這不僅是一種技術要求,更是一種藝術追求。他的畫作開始展現出更加鮮明的個人風格,筆墨更加自由奔放,氣韻生動。
黃賓虹在這個階段的藝術創作與理論研究達到了高峰。他不僅在實踐中探索筆墨技法,更在理論上進行了深入的總結。1935年,黃賓虹提出了擔夫爭道法這一新的理論,提倡筆墨相隨之理。他的《畫學篇釋義》以及給門人顧飛的論畫長信,是他最后的畫論文章,也是對長達幾十年的畫理探索的一次總結。黃賓虹認為,畫言理法,必追溯唐、宋、元、明,研究其得失。既知理法,又苦為理法所縛束。他用自己將近百年的人生去實踐這樣一條道路:每日早起作畫,師古人之法,即如蠶蛹三眠三起,吐司成繭,縛束其身;而若想破繭成蝶就必須掙脫這重重的束縛。
黃賓虹晚年的藝術創作達到了新的高峰。他的作品更加注重筆墨的自由運用和畫面的氣韻生動。在91歲時,黃賓虹還曾作《方巖懸溜》回憶他的少年游跡。這一時期的作品,不僅展現了他對自然美的深刻理解,更體現了他對筆墨技法的精湛掌握。黃賓虹的國畫藝術一步一步脫掉匠氣,走向自然純真的自由境界。
黃賓虹的繪畫藝術創作理論及技法的領悟和探索,是一個不斷進化的過程。從師法古人到師法自然,再到筆墨的自由運用,黃賓虹的藝術之路體現了他對中國傳統繪畫藝術的深刻理解和獨到見解。他的藝術成就,不僅在于技法上的創新,更在于他對畫理的深刻領悟和實踐。黃賓虹的藝術生涯,是中國近現代繪畫藝術發展的一個縮影,他的理論和技法探索,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黃賓虹不僅以其卓越的藝術成就聞名,他在革命創作方面的經歷與成就同樣值得關注。他的一生與國家的動蕩和變革緊密相連,其作品和行動反映了一個時代的變遷和個人的藝術追求。
黃賓虹的革命創作經歷始于晚清至民國時期,這一時期中國社會經歷了巨大的變革。
3
1904年,黃賓虹受邀前往安徽蕪湖的安徽公學協助教務。安徽公學聚集了一批革命文化人士,如陳獨秀、劉師培、蘇曼殊等,他們在此傳播革命思想。黃賓虹在此環境中,不可避免地受到了革命思潮的影響,這對他的藝術創作和思想觀念產生了重要影響。
辛亥革命前夜,黃賓虹積極參與革命活動。他與革命中的活躍人士黃節交情甚篤,黃節是“國學保存會”的創始人之一,致力于保護國家文物,同時主持《國粹學報》,在國內影響非常大。黃賓虹的處女作《濱虹羼抹》一文的《敘摹印》就發表在《國粹學報》上,這標志著他正式參與到革命文化的傳播中。
黃賓虹在上海期間,積極參與《國粹學報》的編輯工作,并發表了一系列的文章,如《濱虹論畫》《敘造墨》《敘村居》等。其中《濱虹論畫》是他的畫論代表作,全面反映了他當時的畫論思想。文章從畫源、派別、法古、院體、重品、尚文六個方面,詳細闡述了國畫的淵源派別,以及歷代著名畫論家的理論觀點,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黃賓虹在文章中強調注重筆墨氣韻,反對呆、刻、結等弊病,體現了他對傳統藝術的繼承與革新。
除了參與國學保存會,黃賓虹還參加了“南社”,在上海的革命中心地活躍。他一邊做學術研究,一邊創作國畫,名聲越來越響。鄧實曾為他代訂“濱虹草堂山水潤例”,黃賓虹的畫作大多都是蒼茫巍峨的崇山峻嶺,抑或遒勁奇絕的古松怪石,于筆墨氣勢上更顯剛健之風,深受友人的喜愛。
隨著黃賓虹在上海出版及美術界的地位日漸穩固,1911年,他把家人都接到了上海。在上海的這段時光,黃賓虹把大部分的精力用在了學術研究與詩畫創作上。他準備編輯出版《美術叢書》,且有大量文章發表在《國粹時報》和《真相畫報》上。后來,他又同友人組織了一個以鑒賞研究古代書畫為主的組織“貞社”,聚集了一批書畫愛好者及收藏家,對于保護國粹、弘揚傳統文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