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婺城區蔣堂鎮前源村的千畝富硒稻田奏響了豐收的樂章,放眼望去,大片金黃色的水稻在微風中徐徐舞動,與稻田火車、鄉間綠道、白墻黑瓦的村居共同繪就了一幅動人的美麗鄉村畫卷。
起伏的稻浪間,前源村種糧大戶蔣獻勇興沖沖地向記者走來:“今年的水稻產量是我種十多年水稻以來最高的,畝產可達1100斤!”蔣獻勇笑得合不攏嘴,抽出一把稻穗向記者展示,稻谷顆粒飽滿,拎起來沉甸甸的。
記者注意到,在蔣獻勇的稻田里,田間硬化道路縱橫交錯,道路兩旁的波斯菊正開得旺,現在是收割季,田里看著非常整潔漂亮。蔣獻勇本人也是衣著整齊,腳上的皮鞋有些許泥漬。聽聞蔣獻勇共承包了900多畝稻田。900多畝不是小數目,而他的稻田產量每年都位于前列,他是如何做到“穿著皮鞋種田”,還種得又多又好又從容的呢?
帶著這個疑問,記者走進蔣獻勇家庭農場,只見育種池、育秧大棚、烘干機、旋耕機、插秧機等水稻種植全流程所需要的設施、設備一應俱全。
“現在搞農業離不開機械,離不開科技,買這些東西看著是在花錢,其實是在賺錢。”蔣獻勇給記者舉了幾個例子,一臺插秧機一小時可作業4畝左右;一臺烘干機一次處理12噸稻穗,36小時左右就可以完全烘干,“900多畝稻田,如果按照傳統的方式去種,想都不敢想,更別說賺錢了。”
承包近千畝地,純靠人力種植既誤農時、良田也難種出好米。機械設備助力農事不僅提高效率,更節省時間、節約勞力、減少成本。添置這么多機械設備,離不開政府農機購買政策的支持,蔣獻勇購置農機設備多次享受了政府補貼,節省了不少費用。自從配備了各種機械設備,蔣獻勇種田輕松多了,再也不用像以前穿著套鞋、“面朝黃土背朝天”地干了,穿著皮鞋,衣衫整齊,也能把地種好。
十多年前,蔣獻勇從工廠下崗后,回鄉種糧。起初只有幾十畝,自蔣堂鎮富硒土稀缺資源被發現后,種糧面積逐步擴大,從幾十畝,到幾百畝,再到現在的近千畝,蔣獻勇也逐漸成長為擁有技術、擁有設備的現代化種糧大戶。
這幾年,前源村依托富硒土壤優勢,借助全市農業標準地建設契機,引進了美麗田園綜合體項目,推進富硒產業、農耕文化、全域旅游和村莊發展有機融合。借助這波發展的東風,蔣獻勇承包的稻田進行了生態景觀提升改造,建設了稻田觀光園,每到豐收季都會有不少游客前來打卡,還有研學、團建等活動也在稻田里開展。如今,種水稻對于蔣獻勇來說是一份精彩而又美麗的事業。
(記者 徐樂)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