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婺城新城區出發,沿著白門線驅車南行,穿越連綿的南山,沿途可見白沙溪水潺潺流淌,青山綠水如詩如畫。大約五十余分鐘車程后,行至沙畈鄉高儒村,村口牌樓上,“漓渚高儒”四個大字莊重而醒目,仿佛在訴說著村落古老而悠久的故事。
高儒大廳就坐落在村西的后背山山腳,高儒大廳是村中重要的議事場所,清代中期建筑,占地面積605平方米,坐西朝東,平面呈長方形,為三進兩天井結構。大廳周圍是尋常民居,大多依山而建,這座郁郁蔥蔥的原始闊葉次森林被村民視為“神山”,歷經數百年無人上山砍伐,有多棵樹齡在400年以上的樟樹、苦楮,還有名貴的紅豆杉等樹種。
沿著村中小路行至高儒大廳,古色古香的八字大門映入眼簾,門楣之上飛檐翹角,仿佛展翅欲飛,屋檐下,青灰色的磚雕錯落有致,彰顯出婺派古建的獨特韻味。進入大門,兩側有兩處門房,中廳懸掛著一幅紅底金字的牌匾,上書“敬勝堂”三個大字。抬頭便可遠眺后背山,那連綿山脈仿佛是高儒大廳的天然屏障,為這座古老殿堂增添了一份神秘與莊重。
再往前走,穿過第天井,祠堂正中左右均用“一抱柱”,碩厚的額枋和曲梁,一同支撐起整個大廳的屋面。牛腿、斗拱、雀替、平盤斗等木結構都飾以精美木雕,工藝精湛,用料講究,人物、花鳥雕刻栩栩如生,牛腿下的一對獅子,歷經幾百年的滄桑依舊是靈動威嚴,格外引人注目。
盡管高儒大廳被推測為清代建筑,但村中的李姓族人認為其可能更為古老。村干部李金牛介紹,自元延祐二年(公元1315年)李姓始祖李蘭二遷居此地后,《高儒李氏宗譜》便有了詳盡記載,且保存得極為完好,“像高儒大廳這樣的大工程,并未記載于宗譜之中,說明始建年代還要更久遠。”
對于“高儒”村名的由來,村民們眾說紛紜,但較為可信的說法是,據說當初高儒村有一家漓渚書院,而正是因為有這家書院,附近的讀書人都匯聚于此,多少文人墨客,名士風流都曾在此誦讀詩書,閑談世事,因此被叫作高儒村。據昭利廟志舊志前言一和前言二中說:“康熙五十三年,雙溪人范世德曾于漓渚書院會虞君,虞出一編以示曰:此《白沙廟志》也,明時杜翔鳳所輯,翔鳳字世儀,酤坊人。宋迪功郎杜再成之裔也。”另據村中老人回憶,上一輩人曾說,村里的上廳(上對合)辦過書院。
高儒村自古以來都重視知識,崇尚儒學,出了許多人才。走進高儒大廳的后廳,廳中左右兩側分別懸掛著兩幅牌匾,上書禮教傳家、燕翼貽謀,正是說明了先賢對后代教育的重視。
走出高儒大廳,漫步村道,白墻黛瓦的古民居與嶄新的樓房錯落有致,炊煙裊裊升起,彌漫著淡淡的柴火味,每一步都踏著歷史的足跡,每一眼都藏著風景的秘密。在這里,時間仿佛凝固了,讓人可以慢慢品味那份屬于鄉村的寧靜與美好。(記者 林玉潔)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