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溪(瑯琊段)馬越山攝
盧文臺雕塑
沙畈水庫王平攝
白沙溪攝影創作團攝
2023年全國摩托艇(水上飛人)精英賽黃詩媛攝
婺城港區羅洋作業區吳潮宏攝
“攬東漢三十六堰,攜千年白沙勝境。”
前不久,白沙溪水利風景區被授予國家水利風景區牌匾,讓人們的目光再一次投向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白沙溪三十六堰。
悠悠水脈,從古流淌至今。正是得益于一代代人的不懈努力,這漾漾清波方能綿延不絕、潤澤大地。白沙溪三十六堰有何“治水經”?婺城如何呵護一泓碧水,做優“水文章”,做活“水經濟”?今天,讓我們順著涓涓流淌的白沙溪水,一起來探尋三十六堰背后的故事,一覽婺江水的潮起潮落,洞悉治水事里的賡續傳承。
白沙溪三十六堰有何“治水經”?
《讀史方輿紀要》卷九三載:白沙溪“源出遂昌縣山中,北流經縣境,又東北至金華縣界,入于南溪”。白沙溪發源于浙江遂昌、武義交界的獅子巖,流入金華境內后,匯集銀坑溪、半溪等幾十條大小支流,途經沙畈、瑯琊、白龍橋,匯入婺江。
白沙溪三十六堰,據傳東漢建武三年(公元27年)由盧文臺率部首建白沙堰,再建停久堰,“以潭筑堰蓄水,開瀆引水灌田”和“一字形篾籠堰”的筑堰法為其他三十多座堰的修筑提供了豐富的實踐經驗。此后兩百年間,白沙溪單一水系上的超級群堰逐漸展露身姿。
在位于婺城區瑯琊鎮山后金村東,燕山腳下與烏龜山之間的千年角潭處,有一堰名為“第一堰”。該堰建于三國吳嘉禾年間,為三十六堰中最后建成的一座堰,原高4米,全長60多米,是三十六堰中的最大堰,稱得上江南水利的第一堰,于三國吳赤烏元年(公元238年)開渠放水,山后金、瑯琊滕、瑯琊徐、白沙盧等22個村受益,3萬余畝農田得到灌溉。
此后百余年間,由盧文臺部下、后人和當地鄉民陸續修筑完成白沙溪三十六堰。從最上游的沙畈堰到白沙溪注入婺江交匯口附近的中濟堰,橫跨45千米,水位落差168米,是當時國內外罕見的攔水筑堰、引水灌田的長梯級引水工程,是一座兼具防洪、蓄水、水利加工等多種功能的堰壩群。明代趙崇善《白沙水利碑記》詳細記載了白沙溪三十六堰的修筑緣由、功能作用及盧文臺的歷史功績。
白沙溪三十六堰的修筑,使原來易淤易決易旱的白沙溪流域農田,成為自流灌溉、旱澇保收、沃野數百里的糧倉,為金衢盆地成為浙江僅次于杭嘉湖地區的第二大產糧區作出重要貢獻,并奠定了金華在浙中的政治、文化和經濟中心地位。歷經1900多年,36座堰中仍有21座古堰發揮著引水灌溉作用,灌溉農田達27.8萬畝。2020年12月8日,世界灌溉工程遺產評選結果揭曉,白沙溪三十六堰正式進入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
此次,婺城打造的國家級白沙溪水利風景區位于婺城區西南,金蘭水庫下游段,北接婺江口,南至瑯琊鎮金蘭水庫閘口,沿白沙溪兩岸。全域總規劃面積9.7平方公里,水域全長16.69公里,水域面積2.34平方公里。
圍繞白沙溪水利風景區創建,婺城區持續推進周邊景觀提升,開展白沙溪堰壩提升改造、沿線基礎設施建設、錢塘詩路“白沙八景”等項目建設,打造生態共富產業帶。一個“安全、健康、優美”的生態水系款款而來,讓人們在山水文化體驗區、濱水綠色漫游區、田園休閑度假區盡情享受戶外時光……實現白沙溪水利風景資源綜合開發與保護,更好惠澤婺城人民。
白沙溪三十六堰,既是自然造化,更是人力之功。除了眼前的風景,還能看見什么?筆者認為,千年白沙溪,流淌的不僅是賞心悅目的美景,更有三重意境:
一是人文之水。白沙溪不僅有諸多文人墨客為其寫下的詩詞歌賦,將自然景觀詩意化,使得白沙溪成為了一道自然與人文交相輝映的勝景,其中明確提出“白沙溪三十六堰”概念并至今流傳影響最大的詩文,當屬南宋左丞相王淮寫于淳熙九年的《白沙溪遺興》,“白沙三十有六堰,春水平分夜漲流。每歲田禾無旱日,此鄉農事有余秋。”不僅如此,諸多史料中還記載了歷代鄉賢大能治理白沙溪的人文故事。宋代朝廷曾發布四次封誥,賜封東漢初輔國大將軍盧文臺,讓興修水利得到各村百姓全力支持,白沙溪三十六堰走向輝煌時代。盧文臺之后,更有虞景昭、杜再成、楊通等宋代名人,成為白沙溪三十六堰水利文化的重要開拓者,讓白沙溪三十六堰的價值和歷史意義進一步得到升華并為世人矚目,也激勵影響著一代代后人,直到今天。
二是民生之水。水是生命之源,也是城市鄉村的命脈。白沙溪三十六堰的建成化水害為水利,涓涓清流一年四季未曾斷過,民可飲,田可灌。上世紀九十年代在白沙溪流域建成的沙畈、金蘭兩座水庫,以其清冽甘泉而聞名,成為金華百萬市民賴以生存的飲用水源。至今,婺城區境內共有256條河道,78座水庫,擁有4億立方米好水,成為婺城極具優勢的核心競爭力。進入新世紀以來,婺城區推進“五水共治”行動,“十三五”期間,投入的資金就有86億多元,打造白沙溪、武義江、莘畈溪、雅干溪、盤溪(前溪)5條省級“美麗河湖”,5次蟬聯全省“五水共治”最高獎“大禹鼎”。隨著白沙溪水利風景區的建設,“龍橋映月”“瑯琊峰回”“雙湖煙雨”等白沙溪八景將串珠成鏈,映照歷史,騰揚起海晏河清的盛世安瀾。
三是傳承之水。歷千余年而不衰的白沙溪三十六堰,凝結著古人治理生態、改造自然的集體智慧。古人在那樣的時代能夠極盡所能,這種“敢于拼搏、敢于奮斗、敢于挑戰”的精神也是當今婺城人敢闖敢拼敢奮斗的不竭動力之源。可以說,不論是白沙溪三十六堰,還是“五水共治”工程,傳承的不單單是“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惦念感恩,更是婺城這座城市所彰顯的勇敢無畏、實干為民的精神氣質。是“民之所憂,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為民精神的傳承發揚。此后,白沙溪流水潺潺,淌過一路田園鄉村,構成了一幅新舊交融、古今對話的風景畫卷,演繹出婺城一江春水的“美麗詩篇”。
一水清,萬物興。護好一泓碧水的同時,如何講好婺城水故事,做優“水文章”,發展“水經濟”?
創新文化形式,講好古堰故事。中國人對儀式感有著特殊的追求與熱愛,針對如何讓“久居深閨”的古堰大放異彩,婺城也做了一些積極的嘗試。2021年2月,婺城區推出大型電視散文系列片《白沙溪》,將白沙溪三十六堰推向海內外。去年12月,“中國世界遺產·金華白沙溪三十六堰影像展”在人民日報社展出,向世界展示白沙溪沿線人文景觀。當然,讓水利風景區成為江南古堰、水岸共榮,民俗文化、水韻文化“活”的沉浸式體驗場,讓更多人去感受古堰的淡淡煙火和濃濃詩意,還有許多文章可做。
打造文化標識,促進文旅繁榮。山與水、人文與自然、歷史與現實因水而交匯。通過挖掘歷史記憶和水利人文精神,因地制宜打造文化標識,推進文旅體融合,不失為讓水文化、水經濟煥發生機的一劑良方。2022年,“水墨瑯琊、世遺小鎮”入選省第一批“水之旅”精品路線,也是金華市唯一一家。潺潺流淌的白沙溪宛如一條碧玉帶,蜿蜒在青山之間,將瑯琊山、鐵店窯、熊貓豬豬國際牧場等多個景點串聯成線。盧文臺治水節、中國山水四項公開賽、中國電動沖浪板公開賽、全國釣魚人運動會等大型體育賽事紛紛落戶白沙溪沿線鄉鎮,山水體旅名片不斷打響。
依托優質水源,發展致富產業。好山好水,讓山川翠色之間來往車輛絡繹不絕。通過打造本土品牌,讓生態好水變成經濟活水,白沙溪沿岸逐步形成了以富硒水稻、精品果蔬、特色養殖等為主的農業發展格局;依托世界非遺品牌,打造了“三十六堰優選”農產品品牌。取自金蘭水庫深層的“活泉49公里”飲用天然水,受到消費者青睞,正步履穩健地走向全國。大力發展小水電經濟,探索“國資統籌”的集約化管理新路徑,為全國綠色小水電創建工作提供了示范樣板。衢江婺城段航運開發工程通航,婺城港區羅洋作業區試運行、乾西作業區正在加快建設,“浙中黃金水道”重返婺城。
碧水微瀾,綠滿兩岸;枕河而居,依水入夢。
從兒時歌謠,到味蕾記憶,輕輕呢喃喚醒了婺水文化。水清、岸綠、景美……在這幅生態之美、人文之美、宜居之美的時代畫卷中,婺城也將行而不輟地擦亮治水“金名片”,賦能婺城打造高能級現代化都市核心區實現新超越。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