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曹靜怡 通訊員 尹晨)8月27日上午,《智能技術賦能教育研究》研討會在婺城區雅畈小學報告廳舉行。浙江省教育技術中心黨總支委員、發展研究部主任童兆平,浙江師范大學智慧教育研究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張立新,金華市教育技術和信息中心主任傅得臻,婺城區教育技術和信息部主任周杰等專家參加了本次研討活動。
“因需而用、因困而用、因勢而用”。研討會上,童兆平以“智能技術賦能的課堂教學優化與創新”為主題,從三個方面詳細闡述了智能技術賦能在課堂教學應用中的重要性。他以雅畈小學五育積分精準評價為例,明晰試點目標路徑,“有什么?為什么?干什么?怎樣干?成什么?”圍繞德智體美勞提升學生綜合素質,通過采集手段、工具和平臺收集數據,實現精準評價指標體系進行數據分析、模型建構。通過多個案例的生動講解,闡釋智能技術賦能的五育積分精準評價更好地為學科教育、教師成長、學生發展提供有效支撐。
“真的太完美了!”“學生在課堂的參與度會更高!”當天,參會的120多名教師與專家們一起體驗新技術給課堂帶來的變革,張立新教授則向到會的老師展示了語音型智能互動課堂,把普通教室升級成為適合每個學科的智能互動教室,提供了“公平課堂”“活力課堂”“精準課堂”“過程性學習評價”的理想解決方案,操作的便捷性讓老師們躍躍欲試體驗課堂教學中“數字”魅力。
“用數字化優化課堂教學問題,創新課堂教學模式。每個孩子都有一個智慧學伴,伴隨式的采集學生的學習、生活、成長數據,精準刻畫學生的點點滴滴,為個性化發展提供服務。”雅畈小學校長朱海峰介紹,作為浙江省教育試點學校,學校在五育積分精準評價的基礎上,根據課堂教學中“公平性與參與度”“學情診斷”和“生成性”三個方面的問題,引入“增強型互動反饋系統”技術工具,搭建數字化課堂環境。利用“數字語言選擇器”的優勢解決課堂問題的生成,增強課堂互動反饋系統激發課堂問答活動的積極性,提升問答活動的公平性,課堂學習即時診斷,教師可以在學情診斷基礎上開展生成性教學并與“學在浙江”數據進行對接。
“智能技術賦能教育研究助力教師在實施技術賦能課堂的過程中進一步提升科研能力。”傅得臻談到,雅畈小學開展精準教學與生成性教學,聚焦課堂公平和參與度、課堂學習即時診斷,對于教育數字化推動有著重要的意義。
“在當前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以技術驅動教育教學變革與創新’的思想具有時代意義,每一位師生都應成為未來課堂建設的實踐者。”童兆平表示,隨著智慧教育的全面探索應用,網絡學習空間不斷地在縱深推廣,要加快提升教師信息化素養,加速傳統教學與智慧教育的融合創新,在本著以人為本初衷的同時,遵循技術使用的倫理,讓優秀教學資源與學科工具更好服務教師,給學生提供更優質的教育。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