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苑
在婺城的鄉間,流傳著這樣一句話:“雅畈不是鄉里,安地不是山里。”在人們出行多靠水路的年代,雅畈與安地是兩處特殊的存在。雅畈老街坐落于金華南面,武義江邊,原是永康、武義等縣出入金華府必經之路。恰是這得天獨厚的交通條件,造就了雅畈老街的經世繁華。而安地人依托早期發達的水路和陸路交通,實現了山貨與外來商品之間的頻繁貿易,發展出璀璨的文明。
水路通達,孕育一線碼頭市井
舊時,金華人穿過西市街的熙熙攘攘,在小碼頭順手尋了個新鮮玩意兒,叫一個船家,乘一葉舴艋舟,飄飄蕩蕩到對岸的雅畈吃茶去。那里另有一派繁華市井,一群臥虎藏龍之輩。
早年,永康、武義所產的農作物、木炭、木材及竹制品等,由陸路、水路經雅畈運到金華府,浙江下三府(杭、嘉、湖)的船只也在芳田埠頭、孟宅埠頭、雅畈(二村)埠頭(大橋頭)停靠。往來商賈無數,聚集了金華城、永康、武義人來此經商,貨物吞吐量越來越大。貨物裝卸需要勞力,長期的大量勞力需求解決了一部分人的穩定就業。于是,碼頭附近的田畈上,勞工們搭起了一個個茅草鋪,以求遮風避雨。因此,這里得了個“瓦畈”的稱呼。碼頭風雨,瞬息萬變,每天都有人從一貧如洗到一夜暴富,也有人從人生巔峰跌入谷底。茅草屋旁,漸漸有人發家致富,蓋起了廳堂。
自宋代起,雅畈老街上開始陸續出現大型廳堂建筑,清代時竟出現過“七十二大名廳”排行榜,如今三里長街留存廳堂規模之大,氣勢之磅礴,仍令來往過客為之驚嘆。
雅畈老街東西走向,呈彎曲的“龍頭魚尾”狀,從村口“青龍頭”沿村到西橋即是上街,也是老街最繁華之地段。傳說兩側商鋪林立,商鋪之間排列十分緊密,各式店鋪定位明晰,配置完善,店家用自己的名字給店鋪命名,自有一番約定俗成的誠信氛圍。
入夜,船舶靠了岸,雅畈老街上,大店點汽燈,小店點上幾盞煤油燈,茶館客棧里道情、說書引來陣陣喝彩,小鎮仿佛成了“不夜城”。至午夜,人聲漸息,新開原、恒源等數家頗具規模的南貨店里卻開始鬧騰起來,店主每日從別處買來數車的貨物,要趕在開市之前把貨物上架。
沿水而居,最不缺的就是水產。各家酒店茶館門前常擺有十多只魚簍,內盛青魚、鯉魚、鰱魚、鰻魚、黃鱔、鯰魚、泥鰍、龜鱉、螃蟹等應有盡有,附近亦有菜農挑來新鮮蔬菜依次擺開,沿街叫賣,吸引顧客前來購買,日日集市,直至晌午才散去。
由碼頭上的繁華市井發展而來的古村建制,最關注的是四通八達。于是,雅畈老街由一條前街和一條后街組成,前街分上、下街。前、后街之間多小巷。一條長街里,五湖四海皆有,三教九流不缺。這樣的氛圍最能催生各路英雄。于是乎,雅畈的街頭巷尾,流傳下諸如只肯施藥的名醫、有蓋世武功的大隱士、愿收假幣的大商鋪等等故事。抗戰期間,一場大火燒盡了雅畈一條街。空悲嘆,幸有最具代表性的七家廳保存完整。
青山綠水,滋養一片膏腴之地
一條三里長街,一面山水一面樓房,安地人調侃這里是“火腿村”、“豬肚村”。古往今來,這里都是一片膏腴之地,一方青山碧水,既能靠山吃山,也能靠水吃水。
1700多年前,先后有石、林兩姓族人遷居于此,然輾轉至今,石氏未得繁衍,林姓亦僅余一家,而于1112年前移居而來的申姓氏族卻丁財兩旺,到現在已37代,成為安地村的主姓。
據有關史料記載,在五代后晉天福二年(公元937年)申姓先祖申寒(公元908~986年),字守,定居在上甘口。申寒的第九世孫申焱生于南宋淳祐六年,后于上甘口村析出,擇地而居。他見安地兩面青山,中間廣闊平坦,山垅長而深幽,山澗流水清澈明亮,就定居下來,取村名為“安地”,意在平安生活的福地。
這一處小村,竟有客姓120多個,分別來自5個民族,且民風淳樸,彼此往來友好,關系融洽。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但凡來到安地村的人都會被這里澄澈的山水沖淡了脾氣,變得平靜而親和。外鄉人來到這里,身無分文,何以謀生?當地人就會指點他上山砍柴,賣了柴火,得了銅錢,就能安居樂業,山上柴火多,大家不爭不搶,誰也不礙著誰,各自憑力氣吃飯,彼此相安無事。山里春筍、冬筍、雷筍、月月筍日日都有,春天有苦野菜、馬蘭頭、莧菜,夏天有野芝麻、蕨菜,秋季有各色野果,即使來不及耕種,春挖野菜秋采果、砍柴搭上茅草屋便可有溫飽生活,水里魚蝦、山中野味更可調劑伙食。于是,越來越多的外鄉人喜歡上了這里的“好營生”,略站穩腳跟,便把親屬家眷接來定居。
不長時間,越來越多的外鄉人就成了本地人,來到這里便很少再出去,但都愿意把來自天南地北的姑娘娶回家,據說最遠的來自牡丹江,是個朝鮮族姑娘,新疆、云南直至毗鄰的安徽、江西,各處來的都有。
天南地北的人匯聚起各處的才智,越發懂得享受這山水賜予的恩惠,挖筍制筍干,采野生獼猴桃泡酒,摘桂花揉進糕點,逮野兔炒了做菜,撈小溪魚燒了上桌……用村里人的話說,是“口袋里錢不多,但日子很好過”。
《申氏族譜》載,公元930~950年間,適逢戰亂,民不聊生,申氏太祖率族人自中原河南、山東等地遷居江蘇避難,后28歲的申氏先祖申寒只身南下至婺州,最初居于項村山區高塘一帶,往來高塘與上甘口(當時稱山崗口)之間,伐薪燒炭南山中,經營竹炭生意,卻也不似白居易筆下的“賣炭翁”那般凄苦。申寒終覺山崗口一帶甚為宜居,青龍山與龍珠山各居一側,中間一線供山泉經過,水勢洶涌,氣韻不凡,甚為壯觀;兩山頂峰綿延相連,形似雙龍戲珠,甚有靈氣;且居于山水之間,伐薪燒炭、泛舟出行、開荒耕種皆十分便利。但在古時,喬遷畢竟是大事,申寒便與天地賭了一把,在上崗口抽出挑擔的棍棒,扦入土中,結果第二年枯樹重生,抽出了綠芽,于是,申氏移居上甘口,而后繁衍擴散于周邊村落,迄今為止,臨近有申氏居住的自然村就有58個。
后申寒的第九世孫申焱移居安地村。如今,安地村依舊保留著前街、后街的基本構造,且多處古宅保留完好。其中一處明末故居中,兩尊石獅子造型精致,粗壯的屋梁上雕滿白蓮花,馬腿上成雙成對的雕飾蝙蝠、小鹿、壽桃、喜鵲寓意“福祿壽喜”之祥兆,窗欞皆為鏤空雕,屋內保留著古人百年不朽的排水系統。
照片由婺城區雅畈鎮、安地鎮、陸建富提供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