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曹靜怡
近日,記者隨車自婺城區瑯琊鎮駛上前往沙畈的綿長山道,映入眼簾的是青山浮水,倒影翩翩。拈一縷山風作序,幽幽茶香自彌山亙野而來;著三兩畫橋煙雨,婆娑竹影織一場山水夢境……
水鄉脈脈,流淌著會呼吸的鄉愁
沙畈鄉遼頭村地處婺南山區,村前連綿群山,蔥翠如黛;村南溪水淙淙,澄澈如鏡。在溪邊,有一橫山叫“五坡嶺”,好似一座巨大的屏風阻攔,其山如樓尞兀立,故民國版《湯溪縣志》以地形命村名,稱謂尞頭。
遙襟甫暢,四面環山的遼頭宛若一只翡翠大玉盤,白沙溪水自南流向北,又迥轉往南,形成了“北水歸南”的天然景觀。在這里,還有當年白沙老爺率眾筑三十六堰中之一的“豬頭堰”,讓這個近400人口的山村更增添了幾分人文情懷。
遼頭的壯闊與風情皆離不開水。雨季里,這里河流洶涌澎湃,如千軍萬馬般狂奔怒吼,急流之下;晴好時,卻是涓涓細流、泠泠動聽,似眉眼盈盈的靜女,纏綿著幾分欲語還休的詩情。沙畈鄉作為水源保護地,這里一脈溪流如碧玉絲絳蜿蜒綿長,多少年來奔流不息的水源滋養著浙中大地百萬群眾,串起了整座城市的文化繁榮,也串起了村莊的文明和村民的回憶。
“童年的夏天是最熱鬧的,每到日薄西山,下水游泳就是大家一天中最期待的事。”村民曹乾旺說,下午四時許溪流上還有著烈日的余溫,而少年們早已三五結伴地躍入水中,撲騰起銀花千萬朵,你一撥我一掌地打起水仗。呼聲嘯嘯,還有一輛輛行車自各地駛來,在這里,游客們戲水撈魚,不由忘卻了塵世中的繁華喧囂,也為山村留下了不少熱鬧光彩。
村莊印象里,水鄉的夏,是波光粼粼上那些色彩斑斕的游泳圈;是切切蟬聲里小池塘邊吃著冰棍跌坐觀魚;是熟悉鄉音的呼喊下,孩童們你追我趕朝著炊煙升起的方向匆匆家去;也是晚風中的鄰里老人拎起長板凳三兩成聚,不需電扇空調,只聽山后修竹如海,碧浪澎湃,蒲扇輕搖,談笑風生。
猗猗綠竹性高潔、質雅樸,如竹一般品質的還有這片土地上無數的村民。2013年,沙畈鄉政府大行水環境整治行動,在轄區內所有行政村關停、搬遷養殖場,并對土地進行復耕,農戶連散養家禽也被限制。為了90萬市民的“沙金蘭水源涵養生態功能區”這一缸好水,一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村民們寧砸“飯碗”而不辭,以山林般博大胸懷包容一切。
經年累月,遼頭的秀水明山也在風聲雨露里安然沉寂,水面上收斂起往日的熱鬧,沒有了下河嬉鬧的孩童,不見了撒網捕魚的村民,但卻換來了人人稱道的婺城好水,有口皆碑。在金華,人人飲用沙畈水,那一味清爽甘甜成了唇齒間溫存的幸福,也是當地村民們真摯的驕傲與祝福。
蒼蒼山林,搖曳出鄉村振興的舞步
下午四時,村上的“老年食堂”里漸起了煙火,年過50的范愛芬正忙不停歇地準備村中老人們的伙食。
“這里現在就我一個人在打理,每天‘煎炸蒸煮燜燉炒’的,對我來說,在家門口做事也挺不錯。”范愛芬告訴記者,以前的山村因交通不便,經濟遲遲得不到發展,不少村民都“逃山進城”,而自己也早早地去了江蘇務工。但令她沒想到的是,再回到村中時,這里已然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如今,進山的路上不再是彎繞顛簸的石子路,一條筆直寬敞的五坡嶺隧道打通了主干道,多路公交班車自此悠揚駛過,方便了村民進出往來。而迢迢山水里,路邊的車站也成為一道風景,回村的路上,還有折花問道,夾徑濃蔭,目光所及,是一幢幢漂亮的樓房拔地而起,一處處精致的景觀小品深入人心……
近年來,婺城忠實踐行“八八戰略”,深入實施“千萬工程”,圍繞“一帶七心”發展戰略,接續奮斗,競跑國際樞紐城、奮進都市核心區。其間,遼頭村黨員干部充分汲取“千萬工程”的經驗密碼,帶領村民們齊心協力,為創建美麗鄉村而努力,“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等均走在前列。現下,村里還建起了黨群服務中心、文化禮堂、百姓健身房等,在打造精神家園的同時,真正讓村民們的鄉愁有“鄉”可尋。
村莊建設愈來愈美,也讓村民們的精神面貌得到極大提升。到了飯點,大家一邊等待打飯,一邊嘮著家常,“一天兩頓,飯菜很香,現在久居村里的人不多,我們每次打飯會給身體不便的鄰里帶一份,也好讓在外的子女們安心。”
遙望悠然青山,風暖晝長,眼前小橋流水,竹林蒼蒼。山中歲月如一盅醇厚的酒,讓村民們安居于此百歲無憂。然而,鄉村振興既要有“面子”,也要有“里子”,位于水源保護區的遼頭,建設農家樂受限,如何壯大村集體收入,讓村莊恢復往日的熱鬧便成了村兩委一直以來的心頭大事。
竹子長青不敗,堅韌強勁,一如村兩委為改變困境的決心。村黨支部書記曹正躍告訴記者,當地竹林資源豐富,而家家戶戶更是挖筍的好手。近年來,他們因地制宜,一直探索推進“竹筍兩用”模式,帶領村民們大力發展筍制品加工產業。在這里,2021年建起了烘干房,去年又打造了筍干加工基地,并注冊了商標品牌,新建“共富工坊”推動農特加盟,初步實現了筍制品加工業的規模化和機械化。
春日里,一個個個頭大、水分足的春筍陸續出土,被村民送往加工基地,而工人們就此展開忙碌工序,將其加工成筍干出售。“40元一斤的筍干,上半年已收入了四五萬元,此外砍竹子也可以作原料賣,山林里還有專門負責養護的村民,進一步盤活了閑散勞動力,促進村民致富增收。”曹正躍說,如今,在有關部門的牽線搭橋下,山里的“土特產”真正闖入山外的“大市場”。今年4月,鄉里還舉辦了第七屆竹文化節,遼頭人人都為家鄉春筍作代言、勤吆喝,而這些美味鮮筍不僅深受消費者喜愛,也讓在家門口就業的村民們漸漸鼓起了腰包,人人臉上都洋溢著滿足的微笑。
“竹筍經濟”的招牌愈擦愈亮,鄉村振興的腳步也愈發清晰。山村在征途中品讀歲月,但對與村干部而言,要發揮鄉土文化的魅力并不能止步于此。“為了讓家園注入新活力,我們在共富工坊開設了咖啡屋,又在一旁計劃打造占地380平方米的康養中心,目前,設計圖紙等待審批施工。”曹正躍告訴記者,依托山水資源,他們著重計劃在下遼區域打造一個露營基地,預計8月下旬正式試營,在以文旅融合激發鄉村振興“源頭活水”的同時,希望進一步形成“點上出彩、線上成景、面上美麗”的新格局,吸引更多游客走進沙畈遼頭,尋覓心中那片理想的山水秘境。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