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梁亞偉)近年來,婺城區長山鄉桐思嶺村積極探索推進數字鄉村建設,以數字化賦能村莊基層治理,切實打通了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
“這片區域目前沒有問題,前段時間,鄉資規所剛剛派人過來查看過。接下來,我們可以時刻關注臺風走向,把更多目光聚焦在其它地質災害風險隱患點上!苯眨L山鄉桐思嶺村副主任倪晨凱一邊指著辦公室顯示屏,一邊向記者介紹道。
原來,桐思嶺村屬于小型山洪防御區。不久前,因連續多日降雨,該村一處小山坡出現小規模塌方,在網格員報送相關信息后,倪晨凱利用之前得到的衛星圖和航拍圖信息,迅速確定好險情位置,村兩委對周圍房屋、土質等情況進行研判,明確周邊是平緩的竹林,且山腳下有擋土墻,房屋已經做好了排水后,結合接下來的天氣情況,他們判斷問題不大,可以持續關注,并請鄉自規所前來查看,進一步排除了風險隱患。
在倪晨凱的引導下,記者在顯示屏上看到,村民的房屋與姓名、電話等信息一一對應,“后續,我們在此基礎上再標記出黨員身份,就能梳理出緊急時刻最近的應急救援力量!蹦叱縿P說道。在桐思嶺村,依靠一架無人機、一部手機、一塊顯示屏,這位“90后”年輕干部,正接過前輩手中鄉村振興的接力棒,努力創新鄉村治理方式、提高鄉村善治水平。在他看來,數字化在鄉村振興中有著巨大潛力,未來,這項技術還可以衍生到更多、更具體的村莊事務管理上。
據悉,桐思嶺村總人口778人,今年4月,這個靠近南山山脈的小村落積極加入非糧化整治大潮。當時因為田地界線模糊,農戶陳玉萍的1畝農田雖然連片種植水稻,最終卻因為統計信息遺漏沒有拿到土地流轉費。在了解到實際情況后,倪晨凱利用數字化比對,快速核對種植范圍,及時進行信息補充,最終幫助農戶爭取到了600元應得的利益。值得一提的是,該村有330多畝農田,涉及500多戶農民的切身利益,此后,村兩委又分別將農戶有、無承包意向的田地,在耕種時節提前插上旗幟做好標記,免去承包戶誤種情況的發生。
受暴雨山洪影響時,可以為精準救援爭取時間;在農田種植面積有爭議時,能快速化解矛盾糾紛……在長山鄉桐思嶺村,數字化技術不僅影響著群眾的生產生活方式,也為鄉村治理現代化提供了新路徑。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加快建設數字中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像倪晨凱一樣的年輕干部們,正直面數智時代的到來,利用精力充沛肯鉆研的優勢,積極擁抱數字化轉型,努力在數字鄉村治理中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