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馬曉芬)春爭日,夏爭時。當前,正是一年“雙搶”時,沉甸甸的稻穗、黃澄澄的秸稈、顆粒飽滿的稻谷……放眼婺城的鄉村,陣陣“稻”香在豐收的熱潮中飄蕩。
在位于瑯琊鎮楊塘背村的志義家庭農場里,一輛運輸車滿載剛收割的稻谷穩穩到達,隨即將稻谷倒入卸糧斗。稻谷順勢緩緩進入烘干機,經過多級提升處理后,灰塵、雜質被自動處理出來,金燦燦的烘干稻谷便進入倉庫儲存。“這些天,4臺烘干機馬力全開,每天可以烘干50噸稻谷。”農場負責人申志義對記者說,有了農業機械化,農民“雙搶”更有底氣。
61歲的申志義是婺城區種糧大戶,已經與糧食打了大半輩子交道。多年前,思路開闊的他把握到“糧食規模化種植”的先機,看土地、協商承包,種植規模越做越大。2013年5月,他注冊成立了志義家庭農場。隨著非糧化整治的大力推進,他的小產業也從開始的十幾畝,漸漸發展成包括早稻、單季稻、水稻制種等在內的五六百畝。
幾年下來,雖然種糧面積增加了幾十倍,但勞動強度不增反降,申志義把這歸功于“農業機械化”。近些年,家庭農場投資配備了烘干機、機動噴霧器、大型傳送帶、插秧機、播種流水線、收割機、拖拉機以及多功能植保機械等農機設備。同時,除了自己改造舊機器節省成本,申志義還設計需要的機器,將設計想法告訴市農機院加以實施。
“有了各種農機加持,今年500多畝早稻豐收有了保證,從7月中旬開割以來,每天收割、烘干進度喜人,畝產超400公斤。”捧著剛烘干的顆粒飽滿、色澤金黃的稻谷,申志義向記者介紹道,早稻收割后,晚稻插秧立馬跟上。早稻主要是向種業公司供種,晚稻將以“瑯禾天下”為品牌,統一品質、統一銷售,提升種糧效益。
倉廩殷實,是國家之福,也是群眾之盼。眼下,婺城區“雙搶”正緊鑼密鼓地進行著,農業機械大展拳腳,田間地頭“金戈鐵馬”繪就一幅“雙搶工筆畫”,為夏糧豐收提供了有力保障。據了解,今年全區早稻種植面積3.8萬畝,與上年同期相比增加1.17萬畝,同比增長44.5%。截至7月26日,早稻已收割面積3.15萬畝,占比83%。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