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南蠻玉
廖江濼喜歡和木頭朝夕相處的安靜自在,木頭骨子里的溫暖和豐富令他著迷。
三寸刻刀探入木紋的流水,木頭在他掌中重新長出了青枝綠葉,顯現出猛獸和食草動物不同的眉眼,月夜和朝霞之中萬物不同的成色。
木頭的每一塊細部是去,是留,都是近乎無情的精準。
堅持少年夢想,學會和木頭成為朋友
1987年,廖江濼出生于福建省永安市,爺爺是四鄰八鄉有名的木工,擅長做家具,童年的廖江濼就對爺爺手藝充滿了好奇與喜愛。
18歲時,他拜寧波寧海人婁師傅為師。跟這師傅學了一年多,輾轉到福建、上海、浙江,學做歐式家具雕花、做竹根雕。每天五六點起床干活,晚上畫畫到深夜。就這樣,掌握了雕刻的大部分技法。
“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廖江濼先后跟著七八個師傅學習,從立意、風格、技巧等各個層面用心琢磨師傅的作品。堅持畫畫打基礎,對一部工筆白描《蘇繡圖》反復練習,默寫,把每筆之間的空間關系牢記于心,漸漸能夠準確掌握形態,下刻刀時能接近于筆隨意轉,如此,又苦學了兩年多,出師了。
然后是開木雕工作室,那個漂泊過四海的年輕人,選擇在婺城落下根來。
廖江濼說,“在大大的世界里,我是渺小的,我希望把小小的木頭刻畫出大大的夢想。”
“小木頭”——低調質樸,承載著一個從小玩刨花的鄉村少年的夢想。
挑戰藝術難度,讓精美的木頭會唱歌
好的藝術作品必然是藝術家獨一無二的靈魂呈現。廖江濼說,“我喜歡挑戰有難度的事。”
要馴服一塊木頭很難,木雕工具光是刻刀就要上百把,每個步驟都必須有專用的工具。
技術關過了,要過藝術關,要過眼界關,過思想關。
廖江濼享受作品在手中升華的過程。既要精微嚴謹的傳承,也要腦洞大開的創新,給每塊木頭一個最適合的姿態,是他作為木雕藝術家每天思考的事。
經過反復試驗,廖江濼及團隊把木雕藝術和現代科技相結合,研發了太陽能自動旋轉十二生肖,磁懸浮“如虎添翼”等時尚木雕文創產品,并申請了相關專利,突破了木雕只宜靜賞的傳統,動靜結合,作品適合360度全方位欣賞,受到年輕人的追捧。
優秀的藝術家除了要有追求完美的匠心,還要有與天地萬物交融的靈性,被藝術家認真愛過的木頭,擁有鮮活的生命。
源于內心的堅持讓廖江濼在木雕這個充滿挑戰的領域點木成金,先后參與了多個國內外重要的文化交流項目;以出類拔萃的藝術精品獲得了來自各界的認可,作品獲得各種高等級獎項并被收藏。
深耕婺韻文創,讓藝術走進尋常百姓
通過不斷豐富產品線,精準定位婺城地標,廖江濼與金華博物館合作創作了古子城系列(《金華府城圖》、八詠樓、萬佛塔)木板復刻拓畫作品;傳統加科技,創作了下坡玩偶豬豬,太陽能自動旋轉雅畈斗牛“牛轉乾坤”,磁懸浮鹿女湖“一鹿平安”等充滿婺文化元素的創意婺韻主題文創產品。
唯有不厭其煩,方可精益求精。致力提高作品的質量和產量,廖江濼及其團隊一方面提高藝術水準,為博物館和藏家精雕細琢手工私人定制產品,另一方面,打造了從設計打樣到產業化生產的全鏈條,擁有批量定制系列木雕文創產品的實力,將動漫趣味形象融入木雕設計,貼心設計的伴手禮產品深受好評。
打造藝術空間,讓鄉村走向文旅融合
“讓時光慢下來,讓前來參觀體驗入住的客人在小木頭能感受到木器之美、鄉村之美,是我們的初心。”
廖江濼是9位入室弟子的木雕師父,他門下的弟子已有多位獲得工藝美術師的資質。近年來,廖江濼先后在多所中小學擔任木雕藝術指導老師,2022年9月被聘為金華市中小學生勞動教育實踐指導老師,他在“小木頭”開設木雕手作研學課,吸引了大批中小學生前來體驗。
作為新昌橋村的首批入駐者,廖江濼帶來的木雕文創在當地培育了濃厚的鄉創文旅氛圍。木雕文創之路雖然不容易,致力打造具有綜合功能的文旅業態,是廖江濼入駐新昌橋村的初心,他和團隊也一直在堅持著。
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大到展廳的布置,小到一棵野草的入盆,一個風鈴和季風的關系,廖江濼把生活美學注重到每個細節。細心、美感、韌性,他把在木雕藝術中獲得的美好,以一種詩意的方式在生活中呈現出來。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