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王靜姝)“社工哥哥姐姐們,和你們溝通以后,最近我的心情好了不少,雖然現在成績上還沒有明顯的進步,但我相信我會越來越好的……”近日,婺城區樂善社會心理服務發展中心的社工們收到了小南(化名)發來的感謝信息。
小南是一名初中學生,因父母長期忙于生計,疏于溝通交流,導致青春期的小南患上了雙相情感障礙(躁郁癥)。但因服用藥物具有比較強烈的副作用,小南放棄了吃藥,而父母因為工作忙也沒有考慮到為其安排心理治療,隨著時間的推移,小南的情緒越發不穩定,每周晚上放學回家約有1-2次的躁狂發作,發作時情緒激動,無法控制地撕紙,想砸東西。
因樂善社工會定期在小南所在的學校開展“‘心心’向榮護苗成長”未成年人關愛保護項目,小南的班主任便聯系社工,希望能以專業的社會力量來幫助小南的成長。據了解,該項目是2022-2023年度的婺城區民政局公益創投項目,通過專業社工進校工作的方式,依托社會組織及專業心理、青少年事務社會工作者協助中小學校以體驗式預防服務、心理健康篩查、個案家庭服務、家長工作坊、心理團輔等形式,開展道德法制教育、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活動。通過構建家校社一體化服務方式,合力打造未成年人“心靈加油站”,為未成年人建立起一道身心健康的保護網。
為了改善小南的情況,社工們運用認知行為(CBT)療法和表達性藝術療法,通過共情、傾聽、積極關注,與小南建立良好的咨訪關系。小南告訴社工,自己平時在學校比較內向,沒有什么朋友,學習成績也較為落后,而小南的父親在家庭中占絕對主導地位,平時對小南要求嚴格,但采取的方式較為簡單粗暴,小南一方面有些害怕父親,另一方面又渴望得到父親的認同。同時,小南也渴望外界的關注與陪伴。例如,小南一直熱愛畫畫,卻無法得到父親的認同。在班主任老師的建議下,父親雖然同意了小南學習畫畫,卻把這當做一個每日必需做好的任務,強制小南每天完成,反而導致小南對畫畫產生了厭倦的心理。
“我們和小南先后溝通了8次,逐漸加深信任后,我們開始引導他認識到,學習、畫畫都是他自身的責任,而不是為了父親或旁人而做,建議小南不要被他人的行為而牽引太多的情緒。”樂善社工相關負責人表示,社工們還與學校的心理教師以及班主任溝通,希望他們能多關注小南在校的情況,并聯系了小南的父母,讓他們認識到關注孩子心理問題的重要性,以及改變不適宜教育方式的必要性等,并建議小南采取藥物治療和心理輔導結合的手段來治療躁郁癥。同時,結合咨詢中所做的一些測試,社工和咨詢師們發現小南的智商指數優于一般人,便經常對他進行贊賞,鼓勵他認真學習、培養興趣愛好。
經過一段時間的改變,如今,小南的睡眠質量得到改善,上課也不再容易犯困,注意力集中程度提高,精神狀況好轉,并能夠和同學一起結伴參與集體活動,孤獨感有所減少,社會交往逐漸正常,與父母的關系也逐漸緩和,情緒不穩定的現象得到了一定控制。
“當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面臨越來越多挑戰,家庭、學校、社會要合力承擔起保護青少年心身健康的責任。”樂善社工呼吁,希望全社會一起努力,進一步完善未成年人保護功能和保護手段,建立起維權和教育、保障和預防相結合的保護框架,構建直接面向未成年人的全方位、多層次的保護網絡,幫助更多迷茫的青少年走出困境。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