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傅偉炎 通訊員 余旭行)原本需要5個人同時在崗的鈑金車間,現在1人就能操控6臺機械設備;產品一次性交檢合格率提高7個百分點,設備維修率減少60%,立體庫空間利用率提升400%……因為數字化改造,浙江海蜜機械有限公司減員增效立竿見影。
海蜜機械董事長宋進元說:“制造業對熟練工的依賴性強,前些年,盡管我們開出高薪,但依舊很難招到人。”而今年,數字化改造讓缺工的煩惱一去不復返。在政府鼓勵支持下,他們正把數字化改造的成功經驗向其他中小企業輸出。
海蜜機械是婺城聚焦全區2000多家制造業企業,著力破解數字化改造中資金、技術、人才難題的縮影。今年以來,婺城緊扣“1483”發展戰略和“產業強城”工作要求,錨定制造業數字化、智能化改造,支持企業實施兩化(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應用、5G融合應用、工業互聯網數字化升級和智能制造示范項目等,從供需兩端雙向發力,服務指導幫助企業數字化轉型。一大批婺城的制造業企業,以“智”提質賦能轉型升級,以智能工廠和數字化車間建設引領工業數字化轉型智能化升級,加速新舊動能轉換,護航工業穩健發展。
在今飛智造摩輪有限公司未來工廠智能控制中心,只見生產工序、訂單任務、品質績效、水電氣能耗等信息實時顯示在一面碩大的多媒體大屏上。該公司負責人介紹,制造業“智變”是大勢所趨,通過數字化改造,實現生產過程自動化、綠色化,用工減少58.2%,合格率提升31%。
頭部企業示范,中間企業帶動,越來越多的工業企業開始布局數字化生態系統。浩翔汽配近年來深耕智造,車間共有8種不同設備130臺,設備生產廠家、操作系統不一,從研發到包裝環節數據傳輸匯總需要人工統計,造成了時間、人員精力上的極大浪費。為此,區經商局為其聯系浙師大等高校,開發業務數據中心,解決異構系統之間的協同問題,打通“數據孤島”瓶頸,生產效率提升25%。
汽車零部件制造是婺城的優勢產業。今年以來,我區“以線帶面”推進汽摩配行業輕量級數字化改造試點工作,確定訂單管理等7大模塊為共性痛點,倉儲物流等16個“X”為個性化需求,搭建細分應用模塊模組,低成本滿足中小企業改造需求,推動全區規上企業數字化改造全覆蓋。
浙江吉峰齒輪有限公司在“數字化改造”政策激勵下,投資購置數字化加工設備,目前已經完成輕量級數字化改造。存量升級,增量智變。婺城不斷探索實踐“新智造”路徑、咬定數字化改造不放松,建立由大型工業企業CIO、高校院所、專業服務機構組成的政府智庫,深入企業坐診把脈,針對企業不同需求,搭建數字化改造公共服務平臺,由省智能制造專家委員會專家組單位、金華市信息化促進會提供技術保障,培育本地服務商就近支持,智領科技有限公司前后為30家公司定制數字化生產線15條、系統28個。
而政策體系的迭代,激發了數字化改造的“乘數效應”。近年來,婺城制定《加快推進工業企業數字化轉型升級的實施方案》,出臺了階段性的中小型企業數字化轉型扶持政策。在此基礎上,我區又先后研究制定了《關于加快推進智能制造工作的若干意見》《關于進一步推動工業經濟穩進提質的十條意見》《關于進一步推進工業企業提質擴量增效的若干政策意見》等政策,打出了推動企業數字化改造高質量發展的組合拳,政策力度不斷加碼,企業受益面不斷擴大。
對于企業的數字化轉型升級,區經濟商務局局長趙錫生表示,數字化轉型已不是一道“選擇題”,而是一堂關乎制造企業生存和長遠發展的“必答題”。需要企業強化數字化轉型意識,以數字化轉型為核心、以先進技術為支撐,練好數字化轉型這門“基本功”,推動制造業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升核心競爭力。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