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金華縣志》記載,竹馬鄉竹馬館村原為宋代衙署的公館,宋高宗南渡后,由徽州遷入,因坐落在蘭溪至金華的古驛道上,舊設新塘鋪,俗稱“竹馬館”。1995年,竹馬館分設四村,以“邵氏”為主建在湖泊之上的“邵湖頭村”,以“汪氏”仙祖云游鳳凰山頭定居的“汪山頭村”,主村一分為二稱“東宅村”“西宅村”,不再設竹馬館。2019年1月,四村再次調整,合并為一,稱“竹馬館村”。
竹馬館村位于金華西郊,距離市區約7.5公里,是竹馬鄉政府所在地,竹馬工業園區駐地。金千鐵路、金竹公路穿村而過,設有“竹馬館”火車站,建有“金華西貨場”,杭金衢高速依村而過,交通便捷,景致宜人。竹馬館村共有4個自然村,880余戶,2400余人,黨員153名,耕地面積1870余畝,產業優勢明顯,地理環境優越,自然資源豐富。
1開啟小城鎮整治實現三大融合
2017年,邵湖頭村、汪山頭村、東宅村、西宅村響應“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號召,開啟以“五廢共治”“五水共治”為基礎的小城鎮整治。
“當時,村里垃圾、污水問題嚴重,經過‘五廢’‘五水’共治,整體村貌提升,幾個月后,四村以‘千萬工程’為指引路,開展了小城鎮建設,進一步加強整治力度。”現竹馬館村支書朱志華說,自己正是2017年時來到村委會主持工作,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至2018年,四村就已完成天然氣、道路地面、地下管線等基礎民生工程建設。
近年來,四村緊緊圍繞區、鄉黨委決策部署,深入貫徹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一大批惠民利民的民生項目陸續實施。2018年,作為小城鎮綜合整治核心區塊,四村堅持規劃先行,以“一加強三整治”為主要內容,打造了文化長廊等一批特色鮮明的景觀,至2018年驗收時累計完成各類項目19個,總投資達8000多萬元。
2019年,竹馬館村再次合并后,建成了全市首家農村黨群綜合體,搭建黨群連心陣地,開展“污水零直排區”創建工作并舉辦全市現場會,杜絕污水直排、亂排現象,提升群眾生活品質;積極推動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及農村環境整治工作,連續三次被評為婺城區環境衛生“十佳村”,并在2020年被授予“五星村”稱號;啟動省級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提升建設,為村內70周歲以上老年人提供高質量養老服務。
竹馬館村曾獲評浙江省省級健康村、浙江省衛生村、第四批浙江省省級引領型農村社區、浙江省“一村萬樹”示范村、浙江省美麗鄉村特色精品村等榮譽,緊緊圍繞鄉村振興總目標,始終堅持把黨建引領作為加快新村融合的根本保障,極大提升基層組織力,實現組織融合、發展融合、治理融合。
2優化人居環境打造古韻新村
竹馬館村山清水秀,北有上陳垅水庫、東有盤溪環繞,古色古香的鄉村建筑、古意古韻的青磚、平整干凈的鄉間小道、清澈秀美的水渠池塘……錯落村中。近年來,竹馬館村的變化之大,用朱志華的話說“從前從來不敢這么想”。
村中的老宅舊墻逐漸換上新顏,搭配頗有意蘊的墻繪、雕塑,仿佛看到了古驛站的歲月風姿。朱志華說:“現在我們在開展古建筑‘修舊如舊’的建設,主要是修復村內已經成為危房的破舊建筑,在原有的基礎上,盡量不做大改動的翻新。”
現在,竹馬館村盤溪曾經滿是垃圾的堤岸兩側,也已成為村里的游步道,兩條綠道蜿蜒,成為村民們休閑散步的好去處。為了解決從前村民在河溪中浣衣造成污染的情況,村中建起了高高的石磚水房,每個水房下配有洗衣房,村民們都在公共的洗衣房內漿洗。朱志華說,當年“五水共治”提出的“水清、岸綠、景美”的目標,竹馬館村做到了。
除了環境的改造,竹馬館村也非常重視居民生活質量。竹馬館村深入開展“留婺”行動,為更多的年輕人提供就業機會。同時,竹馬館村關注村中的老年群體,在竹馬鄉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村中無人照顧的老人支付少許費用即可入住,不再擔憂老年生活。另外,村中還開設老年食堂,75歲以上90歲以下的老人支付1元用餐,90歲以上的老人可以免費就餐。
竹馬館村的變化讓村民們都感嘆不已,現在村民們的生活條件越變越好,素質也隨之提升,鄰里間也更加和睦,互幫互助,積極響應各種號召,齊心致力于打造更美的竹馬館村。
3建設精神文明“共富”家園
“姐妹含苞獨自開,春天風雨請我來。花為人間添美色,笑謝農工勤培栽。”“白云蓋頂雨綿綿,飄蕩山嵐巖石邊。歲首春風溫暖手,撥開晨霧見清泉。”……竹馬館村的李燮焱,是一位詩人,愛好詩詞文學,常常以文會友。朱志華說,近年來,村民們的生活質量逐漸提升,追求精神富足的村民越來越多,村中涌現了許多鄉村詩人,在物質生活改善的同時,竹馬館村村兩委依托竹馬館村豐厚的文化底蘊,注重鄉村精神文明建設。
作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金華山歌的發源地,竹馬山歌也得到了良好的傳承與發揚,竹馬館村群眾自發組建山歌隊,也擁有了幾位“農民歌王”。據竹馬館村文化宣傳負責人邵有娟介紹,竹馬館村還在竹馬小學成立了山歌培育教學基地。
竹馬館村還建設了農村文化禮堂,積極舉辦各類農村文化活動,豐富群眾生活。邵有娟說,農村文化禮堂就是竹馬館村的“精神坐標”,設有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農家書屋、健身場地和大舞臺等,滿足村民們各類文體活動的需求。“我們有坐唱班、舞蹈隊、山歌隊,還有氣排球隊等,每天都自發組織訓練,村民們都非常開心。”每到傳統節日,村里還會組織文藝匯演,共襄盛會。
竹馬館村始終堅持以人為本,推進村莊整治建設,加快傳統農村社區向現代農村社區轉變,構造新農村的新面貌,在“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的推進下,讓村莊成為了充滿生機活力和特色魅力的富麗鄉村。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