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馬曉芬)夏天的上午,走進婺城區羅店鎮的西吳聯花卉苗木展示展銷中心,只見各種夏季綠植花卉生機勃勃,引得南來北往的客商、本地市民前來選購。
西吳聯村是一個以花聞名、以花為業、以花致富的村莊。近年來,在“千萬工程”的指引下,西吳聯村發揮花木產業優勢,走出了一條以花卉苗木為主、產供銷一條龍服務的特色致富路。
不過,西吳聯村的前身西吳村,也曾是集體經濟薄弱村。為了“摘帽”,該村辦過坩堝加工廠,掘到第一桶金;又成立金華市首家漁業專業合作社,并花了10年時間,建成金華市最大的養鱉專業村。
然而,加工坩堝、養殖水產,雖然富了腰包,但“臟亂差”的村莊環境讓村民苦不堪言。“比如,冬天養鱉需要使用溫水,一些養殖戶就焚燒廢棄塑料燒水,整個村莊像‘垃圾焚燒場’。”村上的老人回憶道。
借著“千萬工程”的東風,西吳村痛定思痛、下定決心,開展產業轉型。2012年,該村建成花卉苗木展示展銷中心,目前已成為浙中地區單體最大的南方花卉市場,年交易額達2.5億元。如今的西吳聯村,也成為遠近聞名的富裕村。
20年來,“千萬工程”用時間打造了一面“時代鏡子”,既映照出了萬千鄉村的萬千氣象,又見證了萬千鄉村華麗蝶變、人民幸福生活。以“千萬工程”為引領,無數像西吳聯村一樣的婺城鄉村,實現從“臟亂差”到“綠富美”的蛻變,繪就了“鄉村美、產業興、群眾富”的幸福畫卷。
梅溪潺潺繞村郭,白墻黛瓦倚綠蔭;古韻悠悠漫天際,桂花糕里品古今。這是很多游客對婺城區安地鎮巖頭村的第一感覺。
身處其中,村民們最有發言權。一首村民所作的《沁園春·巖頭村新貌》,表達了他們的幸福和喜悅:“見逢春古渡,風催歸棹,廊橋九曲,十里花妍……”
可誰能想到,早年間,巖頭還是一個“臟亂差”村莊。交通滯后、路況糟糕,雞糞狗糞遍地,村莊環境落后。
“如此境況,出路何在?”就在村“兩委”發愁之際,“千萬工程”猶如春風吹拂浙江大地,一場以美麗鄉村建設為名的鄉村革命,就此深刻改變了婺城農村面貌。
在“千萬工程”的指引下,巖頭村在短短一年內,共拆除磚瓦結構和豬圈面積約1652平方米,為后續村莊建設騰出空間、清除障礙。
此后,巖頭村借助梅溪流域綜合治理、安地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仙源湖旅游度假區擴容、梅溪生態廊道建設等重點工作相繼推開的有利契機,大干快上,掀起了美麗鄉村建設熱潮。
特別是2017年以來,水系連通項目、精品村建設項目、文化禮堂項目、百家垅500畝造地改田項目、詩畫巖頭文化產業園等一批民生實事陸續完工,讓一座獨具鄉愁的田園慢生活鄉村初具雛形。
如今的巖頭村,引進文創業態,實現融合共創,村莊變得既具“顏值”、又具“氣質”、更具“活力”,走上了鄉村休閑旅游的發展之路,共富之路越走越寬。
20年來,乘著“千萬工程”的春風,婺城區打造了宜居宜業宜游的美麗鄉村,催生了可持續發展的美麗經濟,鄉村休閑、文旅、教育、康養、文創等新業態不斷涌現,農家樂、非遺等地方特色產業蓬勃發展……一幅婺城版的“富春山居圖”徐徐鋪展。
20年鄉村嬗變,數據最有說服力:目前,婺城區村級集體總資產已達38.65億元,全面消除了集體經濟總收入20萬元以下、經營性收入10萬元以下的行政村,實現全區總收入30萬元且經營性收入15萬元以上行政村全覆蓋,經營性收入50萬完成村占比由0.78%提升至51.64%,高于全省占比。同時,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4107元提升到30054元,增長631.8%。全區城鄉居民收入比從3.03縮小至2.16,連續十年呈縮小態勢。
從南山麓到北山腳,“千萬工程”在婺城落地生根,重塑著鄉村的嶄新面貌。
行而不輟,未來可期。接下來,婺城將繼續沿著“千萬工程”的路子,書寫美麗鄉村的全新篇章,為幸福婺城添磚加瓦。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