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彭麗莎)婺城西南部群山連綿,生態優良,還有多個飲用水源保護地。然而,山區群眾在住房、出行、求學、就業等方面存在諸多的現實難題。搬出深山,奔向共富,這是世代蝸居偏遠山區群眾的夙愿。
民有所呼,政有所應。二十年來,在“八八戰略”的指引下,婺城區深入開展下山脫貧、下山移民、異地搬遷等一系列工作,并通過實施“下山安居創富”工程,通過合理規劃安置點、完善公共服務配套設施、增加就業途徑等,有效推進山區百姓增收、山區村集體經濟發展,帶領山區群眾齊奔共富路。
“現在的生活放在過去想都想不到,這近二十年來全家的生活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提起這些年的生活,乾西鄉移民小康社區居民廖海霞感觸頗深。
43歲的廖海霞老家在塔石鄉魚潭村,海拔有600多米,交通閉塞,且存在地質災害安全隱患。“山里的景色很美,但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交通的不便,謀生的不易,令我們這些年輕人對外面的生活充滿了期待和渴望。”廖海霞說,記憶中父親靠著幫人從山上背沉重的木材下山獲取一點微薄的收入,日子勉強能糊口。
2004年,廖海霞的父母積極響應政府號召,一家4口搬遷到了乾西鄉移民小康社區,成為社區第一批搬下山的居民。19年來,廖海霞一家緊隨時代的發展步伐,靠著踏實努力,實現了住好房、上好學、就好醫的理想,生活蒸蒸日上。
同樣,對于居民董志鴻來說,這些年不僅自身的生活發生著可喜的變化,他也在為做好社區服務工作而努力。董志鴻的老家在塔石鄉高田村,位于金西的深山中,有著四百多年歷史,它是個遠近聞名的“裂縫村”,因為村里幾乎所有民房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開裂問題。2013年,董志鴻一家三口也搬到了乾西鄉移民小康社區。
對他來說,最大的變化莫過于孩子的上學和老人的就醫問題。“自己小時候上學要走五里路的山路,得花上三四十分鐘。”董志鴻說,現在家門口就有幼兒園、小學、初中,孩子們上學很方便。對于老人們來說,衛生院或者市區的大醫院離住處不遠,步行或者公交直達,就醫有保障。
與此同時,董志鴻還當過四年的移民小康社區居委會主任。2017年底,董志鴻被推選為社區居委會主任,當時也是全國文明城市創建的關鍵時期。如何進一步提升社區服務、改善人居環境,是工作的重點。
幾年間,在董志鴻和同事的努力之下,社區的容貌有了很大的改觀,景觀綠化更加優美,改造后的廣場更加方便休閑,最為關鍵的是,居民們更加注重環境衛生,追求文明健康的生活。“從村民到居民,一字之差的背后代表著移民們生活習慣和思想意識的巨大改變,大家都在努力追求著幸福生活。”董志鴻介紹。
廖海霞和董志鴻的故事是乾西鄉移民小康社區8個鄉鎮2000多位移民的縮影,也是婺城區10000多名移民的真實寫照。據統計,2001年以來,婺城區已建設7個移民新村,累計搬遷安置1.38萬多人,已搬遷南部山區四分之一的人口,實現了“搬得下、穩得住、富得起”的目標。
下一步,婺城區將繼續以“下山安居創富工程”統籌南部山區保護與發展,帶動山區群眾共同富裕,建成白龍橋移民安置項目,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為移民小區配套經營性用房,為移民提供更多就業崗位。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