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分鐘能做什么?試想一下,當你走出家門,步行15分鐘左右,即可享受到快捷的便民服務和高品質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這或許是一次不錯的體驗。在如今的婺城,隨著越來越多的居民活動中心、服務驛站、老年食堂、閱讀吧等設施相繼出現,市民從家出發,步行不超過15分鐘,生活上的絕大多數便民服務需求以及基本公共文化服務需求都能被滿足,這樣的愿景在婺城區已逐漸成為現實。
1
“15分鐘便民服務圈”
“圈”出居民幸福感
上午九點,記者還未走進位于婺城區城中街道明月樓社區的居民活動中心,已能聽見清脆的乒乓球聲。社區居民金旭青是一名狂熱的乒乓球愛好者,打乒乓球是他為數不多的每日“固定節目”。金旭青告訴記者,社區里熱愛鍛煉的居民還有很多,每次微信群里組“球友”前來“一決高下”,大伙往往都是一呼百應,“這兩年社區新建了許多活動設施,居民們在家門口就能參加各種各樣的活動,大家的日常生活一天比一天精彩!
據了解,明月樓社區老年居民占比很高,光是60歲以上老人就有2500余名。為此,社區居民活動中心通過定期舉辦書畫、舞蹈、音樂培訓活動,不斷充實老年居民群體的“夕陽紅”生活!跋乱徊,我們還將繼續以老年居民的需求為導向,圍繞‘善養’場景,不斷拓展社區養老職能,努力打造‘老年友好型’社區,用更規范化、專業化的老年服務模式,不斷提升老年居民的幸福感。”明月樓社區黨委書記藍金玉告訴記者。
從社區居民活動中心出來,記者沿著婺劇小巷步行了大概七八分鐘,很快便來到了縣府里紅色驛站跟前。此時,市民李華正在熟練地使用驛站內的微波爐加熱自己的午飯。李華是附近的一名“外賣小哥”,他笑言這個小小的便民驛站便是自己的“根據地”,“今天出門上班前給自己準備了便當,馬上就要到最忙碌的飯點了,想著能在這吃口熱乎的順便歇歇腳!
麻雀雖小,卻五臟俱全。介紹起驛站內的各種便民設施,李華頭頭是道:一年四季提供熱水的飲水機,突降暴雨時供大家自取的愛心雨傘,完美解決“用電焦慮”的免費充電處,應對居民在外突發不適的應急藥品......驛站內的空間明明不大,卻處處留有方便在外居民,解決居民需求的“小心意”。“這里對于我們來說就像是第二個家,在外奔波時能有這么一個落腳的地方真的很暖心!崩钊A告訴記者。
中午十一點整,隨著社區周邊老年居民們三三兩兩地結伴而至,距離明月樓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僅僅數十米遠的嘉怡健康食堂逐漸熱鬧了起來。走進食堂,記者看到內部環境干凈明亮,桌椅擺放整齊,午餐供應區菜品豐富,老人們默契地排成一隊,在櫥窗前精心挑選著今日份的“美味”。
老人胡樹泉是食堂的?,幾戶每天中午,他都會準時前來用餐,“之前每天女兒都要專程為我送飯,自從社區有了老年食堂,我出門走幾分鐘路就能吃上熱乎的飯菜,再也用不著女兒每天操心了!泵慨斦勂稹凹议T口”的老年食堂,胡樹泉總是贊不絕口,“真的是既方便又實惠,我們這些老人家都希望它能夠越辦越好!”
據現場負責人徐裊介紹,食堂充分考慮了老年人的飲食習慣,并在前期試營業過程中不斷調整菜譜,科學搭配膳食,一經開業便收獲了社區老年居民的一致好評,“老年食堂既服務了老人,也方便了子女。居家老人吃得新鮮健康,在外工作的子女們才能放心!彼f。
“15分鐘便民服務圈”的打造,將群眾服務進一步向下延伸,通過點點滴滴的便民、惠民服務,不斷增進民生福祉。近年來,婺城區通過不斷努力構建“15分鐘便民服務圈”,既為居民“圈”出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同樣“圈”出了沉甸甸的幸福感。
2
“15分鐘品質文化生活圈”
走向家門口的“詩與遠方”
近日,記者來到婺城區“悅讀吧”自助圖書館四中分館。走進后,映入眼簾的便是即時到館數據的顯示屏和借閱圖書的儀器,市民可以憑身份證或市民卡享受全自助辦證、借閱、續借、還書等服務。
據了解,“悅讀吧”自助圖書館以實體圖書館為基礎,利用信息化和RFID技術,堅持“全開放、全自助、高品位”的服務理念,以無人值守、自助閱讀的方式倡導文明與誠信的社會風尚。截至目前,該“悅讀吧”累計接待讀者26萬余人次。
暖黃色的燈光下,木質的書架和桌椅邊,不少市民正在安靜地讀書、學習,享受彌漫著書香的愜意時光。“我家就住在這附近,每天步行過來只需要五分鐘,很方便。而且這里很安靜,為我營造了良好的備考環境!贝斑,29歲的黃女士正在專心備考教師編。
“悅讀吧”工作人員錢阿姨告訴記者,“白天大多是一些考研、考證的市民在專心備考,晚上則會迎來不少閱讀和學習的學生。還有部分老年人也會到這里來借幾本書看看。”錢阿姨還詳細地介紹了如何在支付寶內注冊金華市圖書館的讀書證,操作完成后,在金華市圖書館借閱的書,也可以還到“悅讀吧”,不用專門跑過去歸還。
離開“悅讀吧”后,記者僅僅過了一條馬路便到達了回溪公園。此時正是下午三點多,春光明媚,不少市民正在公園內散步、健身,或是三三兩兩地進行娛樂活動。
沿著小溪一路向前,一陣悠揚的音樂聲傳來。走近一看,原來是一位六旬阿姨正在激昂地演奏著薩克斯,她富有感情的吹奏聲吸引了不少市民圍觀,久久不愿離去。
“我從小喜歡音樂,退休后自學了十余種樂器,到現在將近十年了。”一談起自己最愛的薩克斯,“酸菜”(化名)阿姨立馬神采飛揚,“我兒子還幫我開了個抖音賬號,我每次在公園吹薩克斯的時候都會錄下來發網上,現在也積累了五千多個粉絲呢!”
欣賞“酸菜”阿姨的演奏仿佛也成了部分居民的固定節目,過路的人見到她還發出了“好久不見”的感慨。
步行不到十分鐘,記者便從回溪公園來到位于常安街的健身路徑。路邊小徑上陳列著太極推手器、太空漫步機、上肢牽引器等健身器材,是附近不少老年人的健身好去處!艾F在家門口就能健身,可方便了。我一有時間就會下來鍛煉一會。”一位正在活動筋骨的阿姨說道。
沿著健身路徑走,只不過一個拐彎,記者就到達了城北街道紅湖路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一進門,社區居民陳長敏正在飲水機旁接水。陳長敏告訴記者,她的孩子在附近的紅湖路幼兒園就讀,正好趁等待的時間來這歇歇腳、喝點水,“這里冬天和夏天都會開空調,也經常備著冷水和熱水,所以我們這些來接孩子放學的家長有時會在這里休息。”
記者留意到,除了喝水歇腳,這里還提供充電、熱飯等服務。紅湖路社區網格員張晨曦表示,紅湖路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每月都會定期開展文化活動,是面向廣大群眾開展理論宣講、主題教育、文明文化宣傳的有形新陣地。
該實踐站的二樓是未成年人活動室,里面有琳瑯滿目的圖書,整齊的桌椅,還有一些運動器械。“我們這邊還配備了無障礙閱讀器和信息無障礙服務箱,方便視障聽障孩子閱讀。”張晨曦說。
“15分鐘品質文化生活圈”不僅把形式多樣的文化生活送到了群眾的家門口,也極大地提高了居民的文化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數。“品質文化生活圈”已然真正成為“市民幸福生活圈”,不斷為市民的美好生活“加碼”。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