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黃詩媛)“聽得哥弟話一番,點醒頭腦心里亮。黨代會精神指方向,建設共同富裕美家園,美家園……”近日,“婺風遺韻·明月書場”宣講活動走進瑯琊鎮水竹蓬村文化禮堂,為村民們帶來一場別開生面的道情表演。
由浙江省戲曲家協會會員、婺城區金華道情代表性非遺傳承人趙海琴老師創作、表演的《飛天夢》《老哥倆話共富》《百歲老人夸盛世》等新編金華道情曲目,用接地氣的語言、創新的表達方式吸引了眾多村民觀看。
瑯琊鎮水竹蓬村是婺城區4個少數民族畬族村之一,也是第一批實行異地搬遷下山脫貧的行政村之一。下山前,該村原居住在沙畈鄉境內海拔1175米的竹蓬尖旁,是有名的無糧田、無通信、無電、無公路、無學校的“五無”村。自1999年明確“整村下山、異地安置”總體思路后,在婺城區委統戰部、民宗局的牽頭組織下,積極整合民政、婦聯、規劃等多部門,圍繞打造畬族風情特色民居,按照“小、精、準”的特色村寨建設規劃,積極探索“畬村式”創新發展方式,開發畬村特色產業,進一步拓寬增收渠道實現“造血式”幫扶,走出一條“搬得下、穩得住、富得起”的共同富裕之路。
近年來,為強化精神引領,推進文明新風深入尋常百姓家,瑯琊鎮精心組織,采用金華道情這種具有濃郁地域特色,百姓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由趙海琴老師牽頭組織起一支以道情宣講為特色的鄉音宣講隊伍,組織開展道情宣講百余場,覆蓋瑯琊鎮18個行政村。“文藝+宣講”讓黨的理論精神插上了藝術翅膀,在豐富基層群眾文化生活的同時,為黨員干部、群眾帶去了精神鼓舞和奮斗力量。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