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的婺城,依舊熱浪滾滾,蟬鳴陣陣。隱于婺西南邊陲的塔石鄉,風光如畫、滿目青翠,一茬接一茬的游客自駕前來,溯溪水而上,暢享一份清涼,據統計,暑假最高日游客量達到近萬人次。
如此火爆的流量背后有何密碼?翻開塔石地圖,可見各類生態景點星羅棋布。顯而易見,綠色生態是這里最大的優勢,獨特的高山氣候和潛力巨大的康養“涼經濟”,讓村民在家門口端上了生態“金飯碗”,走穩了共同“富裕路”。
“涼資源”變成“熱產業”
時值8月,暑熱難耐。何處覓清涼?很多人會選擇暫別都市的燥熱,一頭扎進深山去靜享一抹清涼。塔石鄉坐落于仙霞嶺山脈的連綿群山中,是“八山半水分半田”的純山區鄉,從塔石集鎮出發一路向南,隨著海拔漸漸增高,空氣愈發涼爽,景色愈發奇美。
來了塔石,就不得不去看一眼余倉瀑布。它位于省AAA級景區余倉自然村,村內至今保持著原生態的自然風光與民俗風情,一排排白墻黑瓦的民房錯落有致,繚繞的云霧,參天的古樹,清澈的溪水,幽靜的石橋,讓人置身其中只覺心曠神怡、暑氣頓消。
沿著村口的游步道自上而下,每隔兩三分鐘就會看到傾瀉而下的瀑布,站在瀑布旁,可以明顯感覺到被激起的水汽,吹在臉上涼絲絲的。“這個地方真涼快,晚上睡覺不用開空調,還得蓋被子。”來自市區的李阿姨說,她已經連續5年到余倉避暑,這次不僅自己來,還帶來了閨蜜團。
午后,剛剛還在余倉欣賞絕美瀑布的不少游客,已經帶上行裝前往梨樹源大峽谷。“這里不僅風景優美,空氣清新,氣溫也只有20多度,我們每年暑假都會過來玩。”一對年輕夫婦告訴記者,他們驅車60多公里,就是為了帶孩子來這里感受一番大自然的清涼。
梨樹源大峽谷是金華市級森林公園,峽谷內綠樹成蔭,溪水長流,空氣負氧離子含量極高,是天然大氧吧,所有的燥熱在這里都會被清涼拉下水。近年來,梨樹源大峽谷在保持原生態樣貌的基礎上不斷完善旅游設施,成了周邊市民休閑旅游的好去處,大人們拍照打卡,孩子們嬉戲玩耍,微風拂過,絲絲涼意讓人神清氣爽。
除了媲美“九寨溝”的梨樹源大峽谷,聲明遠揚的余倉瀑布,還有古色古香的上陽村,水墨畫般上南坑村……在塔石,沿著盤山公路蜿蜒而上,每一次轉彎都能揭開一片不同的景色,連綿疊翠的山巒、高低錯落的奇石、清澈見底的潭水、飛流直下的瀑布,一切都是天然織就,美得絕不重樣。
“窮山村”長出“新業態”
隨著旅游旺季的到來,在塔石鄉余倉自然村經營民宿、農家樂生意的農戶董海林忙得很是歡喜,每天來店里品嘗農家菜的游客絡繹不絕,特色民宿更是一房難求,客房預定至少需要提前一周以上。
“今年夏天特別熱,從7月份開始,游客陸陸續續就多了,我們幾乎每天忙得腳不沾地。”董海林說,就在上個周末,他的“竹水間”民宿剛剛接待了70多名金華游客,33間房幾乎全部住滿。
“夏天來這兒游玩,真是一件極享受的事!”原生態的自然風光與民俗風情,讓游客由衷贊嘆。美好的生態環境為余倉生態休閑、民宿農家樂等產業的發展導入了巨大流量,讓村民們嘗到了旅游開發的甜頭。
“竹水間”于2015年開業,如今一年民宿、農家樂的收入至少有四五十萬元。旅游人氣的集聚也帶動了當地農產品的銷售。平時,村民們會自己做些山筍、腌菜等土特產拿來賣,農家樂正好成為帶貨窗口,一年下來能助農增收20-30萬元。
游客“井噴”式的爆發既靠原生態的“涼資源”,也靠當地打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價值轉化通道。近年來,塔石鄉培育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民宿農家樂,并形成了集研學、療休養、現代農業觀光、康體健身、鄉村美食、納涼度假于一體的特色旅游模式。
目前,塔石鄉有農家樂及民宿10余家,僅暑假兩月就實現增收超250萬元。和“竹水間”一樣,民宿“楓溪驛站”也迎來了大批客人。“楓溪驛站”管家袁路有告訴記者,上半年由于疫情影響,民宿生意冷清,入夏以來游客一波又一波的預訂,讓他們安心了不少。
“現在鄉里所有的民宿都滿房了,預訂排到了9月上旬,有朋友想過來玩已經訂不到房間了。”鄉干部童潔介紹,鄉里的各家民宿都是按照統一標準定價,盡管假期客源不斷,民宿也從不“殺豬宰客”,良好的市場風氣也讓游客有更好的入住體驗。
“鄉村游”帶旺“山里貨”
上午7點,塔石集鎮的早市已是熙熙攘攘。各村村民帶著剛從地里采摘的新鮮蔬果,從四面八方匯集到這里。同時趕來的,還有早起的游客,他們邊逛邊買,仔細挑選自己喜歡的山貨。清晨的微風中,各種叫賣聲、詢價聲、閑談聲交織在一起,熱鬧而歡快。
“老板,桃子怎么賣?給我來兩籃!”在集鎮上一處“農家小院”的攤位前聚集了不少游客。“這是剛從山上摘回來的桃子,還帶著露珠,口感特別香甜。”農戶傅長云告訴記者,眼下恰逢暑假旅游旺季,農場每天成百上千斤的桃子采摘回來,很快就被搶購一空。
進入旺季以來,集鎮上的葉娟麻糍店可謂門庭若市,農戶葉娟手上麻利地搓著麻糍,臉上笑顏如花。“一上午已經蒸了三四鍋糯米了,每天賣七百多個麻糍不在話下。”葉娟賣了十多年的麻糍,她告訴記者,在村里像她一樣經營麻糍等傳統小吃生意的農戶就有20多家,生意好的時候家家戶戶可以日入500多元。
游客張阿姨拎著幾袋剛采購的麻糍說,這里的小吃讓她念念不忘,山貨也很地道,下午就要回去了,今天得多買點。若不是親眼所見,很難想象在這個距城區還有五六十公里的偏遠鄉鎮,7月以來,每天都有成百上千的游客前來納涼避暑,塔石高山番茄、小香薯、筍干、腌菜、茶葉、土雞蛋等綠色有機產品成了“香餑餑”,直接催熱了當地的“避暑經濟”。
打好“優勢牌”,吃好“生態飯”。“偏遠”二字,曾與塔石如影隨形,幾乎就是貧窮、落后的代名詞。如今,吃夠了偏遠之苦的塔石,不斷發揮資源優勢,做大避暑經濟,農家小院品野趣,深山峽谷覓清涼,千年古村賞遺韻……旅游畫軸,逐步展開,站在山間林中,望著溪水緩緩流淌,送走的是城市暑熱,迎來的是鄉村振興。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