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入梅雨季,走進婺城區安地鎮巖頭村,梅溪穿過粉墻黛瓦的村居,淅淅瀝瀝的雨打在瓦礫窗欞上,宮商角徵羽,演奏出千年前的那一抹天籟。這時候,一縷琴音從小院深處傳來,為恬淡的江南小鎮增添了別樣風韻。琴人嚴紀飛,字希桐。自幼好古,尤喜音律,年入不惑,醉心巖頭山水,終日以琴為伴,并為古琴演奏傳統技藝成功申報了婺城區非遺項目。
古琴古時稱琴、瑤琴、玉琴、七弦琴。這一來自遠古的彈拔樂器,是中華文明的集大成,被尊為“八音之首”,“貫眾樂之長,統大雅之尊”,是中國古老、深邃、空靈的音樂藝術,千百年來盛行于神州大地,詮釋著華夏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中國傳統音樂重要的表現形式。2003年11月,古琴藝術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類。
古琴音樂在流傳過程中構成了其完整的系統,稱為“琴學”。至今已發現三千余首古琴曲流傳,琴學理論、演奏方法傳承嚴謹有序,這也是世界音樂史上獨一無二的。古琴演奏技法十分豐富,有百余種指法技巧,表現力很強,能引發他人深層次的共鳴,“高山流水覓知音”是對其最好的注解。
金華歷史底蘊深厚,人文薈萃。南宋建都臨安后,更是形成了歷史有名的婺學派。“琴棋書畫”文人四藝,琴居其首;“言于詩,立于禮,成于樂”更是將音樂作為自我人格完善,實現社會和諧重要的途徑。金華自古文峰鼎盛,有著“小鄒魯”之稱,涌現了“北山四先生”等一代大儒,成就了風采卓然的“金華學派”。君子修身,左琴右書,古琴作為文人修身的標配,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時至今日,大國崛起,文化復興,越來越多的人肩負起傳承弘揚古琴音樂藝術的歷史使命與責任。
去年,嚴紀飛在巖頭村創辦雲翠居,將古琴文化帶進了安謐的小村。巖頭村經過精品村改造,村莊環境越來越美;通過文創園運營,業態越來越豐富,成了金華文人雅集的網紅打卡地,這為古琴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提供了強勁助力。嚴紀飛說,古琴音樂空靈蒼遠、深邃淳樸、會心入境,其音響頻率與人體身心波動相融合,取自于天地自然的音色特點,容易使人放松身心,反思自我,在當下快節奏的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入駐巖頭村后,嚴紀飛循序開展古琴演奏欣賞、培訓、沙龍等活動,并開始細致研究古琴制作技藝,帶著學員自制古琴,演奏古琴,以親歷慢生活的形態,帶領大家走進古琴文化,共同以琴為媒,循序打開中華文化的一頁頁軒窗。一堂古琴課從百元到數百元不等,一架古琴少則數萬元,多則十余萬元,大家在一方小院落里,完成了從古琴文化學習、體驗到消費的全過程,也隨之為非遺經濟的發展按下了快捷鍵。(記者張苑)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