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苑文、徐樂攝
又到了每月按時發放養老金的日子,老黨員金兆林已入耄耋之年,兒孫繞膝,安享晚年。金兆林曾于1951年加入中國志愿軍,曾任上士班長。平日里,老兵無甚太多言語,直夸黨和國家的政策好,樂呵呵地催促著兒孫輩積極入黨,好好工作。
1932年,金兆林出生在婺城區白龍橋鎮后杜村一個貧苦家庭,未及成年便失去了雙親。1951年春末夏初,在“中國志愿軍”入伍動員會上,金兆林心潮澎湃,“我報名!我要參加抗美援朝,保衛家園!”,青春的誓言仿佛猶在耳畔,勝利的旗幟早已在中朝兩國的上空迎風飄揚半個多世紀。
金兆林猶記,在新兵入伍體檢時,他的體重僅有90斤,身材的瘦小差點成了入伍中國志愿軍的絆腳石,但這終究抵不過金兆林的滿腔熱血。經組織多次商討審查,金兆林如愿入伍。現已89歲高齡的金兆林常用“好事多磨”來形容當時的忐忑心情。
接到入伍通知的次日,金兆林便和戰友們一起從金華火車站出發前往浦江新兵營,在為期一個月的新兵訓練中,金兆林與戰友們夜以繼日練習著如何躲避炮彈和戰機的轟炸。接著,金兆林前往蕭山,編入部隊,坐上了開往遼西開源的火車,去往那個被他們稱為“太陽升起的地方”。自南向北的氣候變化,擁擠的車廂,與故鄉漸行漸遠而愈濃愈烈的思鄉之情,在50名志愿軍之間,在七天七夜的火車車程下沉淀升華。
金兆林為了緩解戰友們的不安情緒,主動講起了他在新兵營吃“憶苦思甜”飯時排長講的話:不想吃第二遍苦,就到前線去!排長的話不僅是金兆林同志自己的精神支柱,更是鼓勵一車廂的戰友堅持到底的信念。
1951年的中秋,金兆林在領取了槍支、軍用棉大衣后便與戰友們拉著5輛裝滿物資的三輪車,經鴨綠江奔赴朝鮮境內,行軍一個月到達激戰正酣的前沿陣地。這一年,金兆林18歲,是此批輜重兵部隊入朝參戰人員中年齡最小的一個。
此時的朝鮮,天氣寒冷,沿途的城市、村莊破敗蕭條,滿目瘡痍。生活物資極度匱乏,行軍一個月的水和干糧通常由一個班的戰士間分著吃,到達營地時,由于長期吃不到蔬菜,缺乏維生素,金兆林患上了夜盲癥,已無法在夜間正常活動,在戰友的悉心照料下得以復明。
作為一名輜重兵,金兆林需要負責向前線運輸彈藥。為了躲避隨時都可能出現的美軍轟炸,輜重兵通常選擇小路、山路出發,向戰場上運送物資給養,日行百二十里,夜宿山林,三人為一小組,雨衣做帳篷,槍為支柱,野草為墊。
同年12月,金兆林奉命把一車軍用物資緊急送往前線。早已準備好的車輛物資,在夜幕的掩映下出發了。汽車行駛了二十幾分鐘后,被幾架美機發現。瞬間,“噠噠、噠噠……”一陣緊似一陣的槍聲傳來,呼嘯的子彈打在周圍“咣咣”作響。美機投在汽車左側山坡上的炸彈掀起的石塊、塵土向汽車襲來。金兆林臨危不懼,將車開進右側的山坡樹木遮蔽處,擋住美機視線,保住了一車彈藥。隨后,天空下起雨來,車繼續向前行駛著,由于雨水的浸潤,在山路轉彎后,卡車的后輪陷入了泥濘的土地之中。卡車打滑,為了保證急需物資能夠在指定時間到達前線戰場。金兆林得穿上雨衣,跳下卡車與同行戰友一起清理車輪周圍的石塊,用木樁等工具,咬緊牙關,奮力推車。在車開動的那一瞬間,由于用力過猛,金兆林摔進了水坑里。褲子進水,瞬間結了冰,雙腿不能動彈。他回憶道,不知那時臉上到底是雨水、汗水還是淚水。金兆林并沒有因為自己的突發狀況而退縮,強忍寒冷在戰友的幫助下上車。午夜時分,雨漸止,行進中的卡車再次與美機相遇,但都在金兆林的指揮下機智巧妙的躲開了。隨后,霧氣升騰,成了卡車最好的庇護。凌晨,這輛載有重要軍用物資的汽車終于安全抵達目的地。
1953年7月抗美援朝戰爭勝利,抗美援朝的工作卻沒有因此結束。金兆林主動申請留在朝鮮,參與下一步的援朝工作。
1953年冬,受極寒天氣影響,金兆林所在部隊決定四個月不出操。在這四個月里,部隊計劃教導志愿軍學習漢字。而每天的學習任務對在家鄉已參加過文化學習的金兆林而言,只要稍加復習就能掌握一天的課程。金兆林并沒有因此而整日無所事事,他用香煙殼自制識字卡片,發明識字游戲。他用自己對漢字獨特的見解,用士兵常見的情形,形象生動的剖析了漢字的構成、讀音、語意,幫助了整個部隊的戰友快速認識生字,提高部隊戰友對文化學習的興趣。樂學、好學在部隊中蔚然成風。識字游戲也一度成為了部隊里風靡的游戲。經常有戰友在課后仍向他請教生字。除此之外,這四個月來,金兆林也成了部隊的后勤保障,主動幫有傷病的戰友清洗衣物,每天前往火房幫助司務兵劈柴、生火、做飯,保障整個部隊的一日三餐。由于火房離營地較遠,金兆林每日將飯菜用軍用棉大衣包裹,送往營地。只是希望戰友們,能夠在這滴水成冰的寒冬里吃上一口熱飯熱菜。部隊連長對他任勞任怨,為大家服務的行為贊嘆不已,號召全部隊向金兆林學習。部隊綜合金兆林的英勇表現,幫助整個部隊戰友讀書識字,使整個部隊無一人文盲以及樂于助人的事跡,于1954年5月嘉獎金兆林同志三等功。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